“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了,要不要打回去?要如何还手?” 这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有心理学家认为:一个正在向独立、自我完善方向发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与别人保持一直,差异是极为正常的,孩子一起相处中发生矛盾、摩擦在所难免。
01
我曾经当助教的时候,就常看到原本三五个一起玩的小伙伴,玩耍过程中,其中一个孩子撞到另一个孩子,被撞的孩子收不住情绪,大声嚷嚷:你干嘛撞我!话音未落动手给了对方一拳。对方不服输,语气也不善:我不小心撞的你,你干嘛打我!“立马还回一巴掌......老师们很快发现你来我往的两人,很快拉开,分别了解情况,打架动手两个人都不对,各“打”50,批评教育过后,该道歉的道歉,该原谅的原谅,双方合手言和,又玩在一起了。
其实,孩子间的矛盾,往往就是因为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引起,作为家长应该从小教育孩子学会正确对待、处理矛盾与冲突的能力,遇到暴力学会自我保护,这也是一种生存能力。
02
在家里,家长应该这样告诉孩子:能用语言解决的,就不要动手,如果对方言语含有辱骂性质的,不要生气,在发生争论(吵)的时候:谁生气,谁当真,谁就输了。
静能生慧,自己保持头脑冷静,才能有清醒的思维跟对方理论。
再一个,在争论过程中,大家都是想把对方说服,如果对方语言不文明,那是他的素质不好,我们心里生气,就好像是把这些不文明的语言接住,放在心里,相当于接”脏“。
当然如果对方态度恶劣,先动手伤人,也不要惧怕,拿出勇气和他干一架,记住一条:不惹事,不怕事,自己不能先动手,保护好自己,不能伤害对方的要害部位。
在外面发生任何事情,需要爸爸妈妈帮助的时候,我们永远都在。
03
对孩子们来说发生纠纷、解决纠纷也是一种学习,不是简单一句:“受欺负了,打回去!”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注意这3点
1、告诉孩子区分摩擦的性质:
孩子在一起,人多了难免发生摩擦、碰撞,每当这个时候要让孩子正确区分:对方是大意了,不小心之下的动作,还是恶意挑衅。如果是不小心发生碰撞,清楚明白告诉对方:下次小心点,撞得很痛,这样可以避免矛盾升级。
如果对方是恶意挑衅:那就表情严肃,气势强势,眼神严厉,语气大声警告对方:看着点,被撞的很痛,再这样我就还手了,同时眼睛看着对方,提高注意力,防止对方突然动手,这样的警告是让对方懂得自己的底线。
2、发生争执时,先动手的就已经输了:
当两个孩子发生冲突后,处理该冲突的老师第一句就是:“发生什么事?谁先动手的?”每当这个时候,先动手的孩子,即便有理,也错了五分,都会被批评教育。从小灌输孩子正当防卫和不能主动攻击的意识,处理冲突矛盾时,在通常情况下,先动手打人的一方,过错责任划分会重一些,因为对方有可能主张正当防卫。当然如果最终先动手的一方受到更重的损失,那么过错责任的划分可能会有所改变。这道理些也许孩子小不明白,但养成这样的行为规范,正确防卫保护自己,对他今后人生避免遇到不必要的麻烦很有帮助。
3、发生冲突,对方太强,懂得退让,保护自己:
孩子之间的冲突大部分发生在同龄人之间,孩子之间即便打架,大部分是你一拳,我一掌,力量相差不大,即使是被打了 ,也只是些皮外伤;也有双方实力悬殊差距较大的可能,要教会孩子正确评估自己的抵抗能力,和事态的发展趋势,如果对方强大自己很多,事态不是自己能把控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害,要懂得退让,不要激化矛盾,事后及时跟家长和老师求助。
当孩子因为跟同学冲突跟家长求助地时候,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自己情绪冷静,并安抚孩子的情绪,给予孩子强有力地依靠,让他感觉到安全和信任。了解事情的详细经过,和对方地家长、老师沟通,家长一定要严肃坚决的对那个大孩子表达出自己强烈维护孩子的态度,要让那个孩子知道敬畏,并且把事情的严重后果告诉他,双方家长一起把事情圆满地解决。
04
最后,家长千万记得要做好孩子地心理疏导:遇上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退让和求助,并不是认怂和懦弱地表现;这是一种战略智慧,决定退让比想要进攻更加需要勇敢,著名的36计中,有一计“走为上策”,说的就是在遇到强敌或陷入困境的时候,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
家长每周带着孩子做适量的体能锻炼或是运动,平时在家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躲避的游戏,锻炼孩子身体灵活性。
平时多和孩子参加各类户外活动,亲近触大自然,让孩子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人群,学会与更多的人交往。
性格开朗、身体健康、活泼的孩子,在学校是都是受欢迎的,他们都会有一群玩得来的小伙伴,很少是会被欺凌的对象。
结束语:作为家长,最主要是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一颗强大的内心,一个良好的品质。
愿孩子们的世界是朗朗读书声和欢声笑语。
——END——
我是80后宝妈,专注家庭教育,关注我,分享育儿经验,一起作智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