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换季和最近正看的整理书,今天实践将家里所有床品一次性全部拿出来,做了“怦然心动的”选择,完成了自己现阶段这类物品的断舍离。
此刻,坐在给自己新开辟的窗边小吧,听着石进的《倾诉》,享受得写着简书。真是,身心舒畅,大写的爽啊。
近藤麻理惠推荐的分类整理对我来说特别有效果,尤其是“一次性”的将该类物品“全部”拿出来,那视觉冲击,没体验的人真的想像不到。
原来曾经的我被这么多不使用,不喜欢,不记得的东西包围!
这是个震惊的发现!
也是对自己的一个特别深的反思!
拿我今天整理的物品举例,全部堆在客厅地垫上,我发现——天啊!真多!!!然后接着就发现自己真的喜欢的好少,这也是我每次想买床品都犹豫很久的困惑,感觉好多好多东西,可我又真的觉得需要买新的。
原来是我下意识知道那些物品大概的存在,所以就数量上我印象中如果买就太败家了。那究竟都是批什么东西占有本该给真正喜欢的物品呢?
高度概括就是来自婆婆和妈的爱心,她们习惯或者非常愿意操心着我们小家的事情,怕我们不记得,怕不会买,怕……很多她们认为重要的原因。
于是,经年累月,我家里不知不觉堆满了她们的爱心,这些东西又不像我淘宝买的衣服我自己特别好处理,有时怕她们过来看到没有会伤心,会觉得不会过日子,会觉得如何如何。于是,我也就“贴心”的存着。这也只是放着,偶尔她们来时用用。
物品,不被经常使用就是辜负。
很多时候,某类东西用不用,真的是要份“怦然心动的感觉”的。我想生活在舒适的环境,必然想用让我觉得舒服的东西。这样整体上,才会有彼此温暖互动,才是我想要的感觉。
随着练习整理,我越来越清晰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子的风格,喜欢什么感觉的调调。这是我不断追问自己得来的。我想,这才是整理最核心的意义。
突然想到老公之前对我断舍离颇有一番他的道理,他的确外观上比较像极简生活那范儿的,随时扔,再进新的。用他的话说“物不在多”。
可我现在经历过整理向内的过程,我觉得他是假极简主义,因为他只是流于表象的扔。不追问自己当初为何会持有?所以他偶尔会频发范同样的购买后悔。然后用快速断舍来结束,很有治标不治本的意思。
整理,扔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它不是一时的爽快。很多时候越整理越发现,是需要思考的,想这物品来到我这里的因缘际会。想我为何会对它后来的种种冷落。想很多,而这些东西告诉我的答案,也不仅仅是去留的结论,而是——通过它们,我看到的自己。
我要整理的一直是自己!
为什么我会觉得低落?为什么我会突然焦虑?为什么我无法控制情绪?为什么我做不到……
慢慢的,和曾经陪伴,哪怕只有一面之缘的物品一一告别,好好的说声谢谢再见。卸下那些不适合当下的我的所有。
让我找到了当下最真实的自己,知道最想要的生活样子,明白该如何去努力。
真好,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