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首词,千百年来,感动着许许多多经历生离死别的佳人。而这首词的作者便是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
柳永一生轻蔑名利,傲视权贵,所以他的科举之路并不是很顺畅。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在他眼中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这样的描述,不免引起当时很多科举失意才子们的共鸣,但作为一个王朝的统治者来说“且去浅斟低唱,不用换做浮名”皇帝对柳永也就大失所望,自此柳永只有混个下僚,游宦成羁旅,从未发达。于是烟花巷陌成了柳永慰藉的唯一场所,据柳永墓志铭的记载,他晚年穷困潦倒,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为伴,靠作曲填词度日,后来死在枣阳兴隆一带,是歌伎们凑钱将他安葬。
柳永自小聪明,跟着父亲读书识字,文采十分了得,他家里条件优越,锦衣玉食,呼奴唤婢,使他养成了放荡不羁的性格,思维也得到了空前的自由发挥。这样家庭的男孩子,生下来就带着某种使命,出来做官是唯一的成功标准,所以,他家教严格。在父亲和哥哥叔叔们的管教下,他和所有的读书郎一样,进京赶考求功名。
当青春年华的柳永来到京城,见到的是处处繁华盛景,笙歌曼舞,他犹如脱笼的鸟儿,早把诗书抛在脑后,甚至忘了自己是来参加科举考试的。
作为一名早就闻名的才子,居然名落孙山,这使柳永的自尊心严重受挫。于是,天天夜店喝酒,大醉不归,或者干脆宿在妓院里,与谢玉英相伴在一起。柳永科举失败,流连于妓院的消息传到了福建老家,家族一气之下断了他的财路。柳永却不为所动,烟花巷陌,繁华都市、多情歌妓,使柳永仿佛找到了真正的自由生活。为了把谢玉英教好,他决定把家藏多年的几块莆田美玉卖掉,凑足了五百两银子。他把这些银子全数交给了谢玉英妓院的老板娘,终于获得了同意,经常去教谢玉英歌唱技艺。一方面由于柳永精心调教,另一方面又在于谢玉英天赋聪明,刻苦求学,歌艺很快便大有长进。她的歌唱,在杭州逐渐有了一些小名声。她的芳名也传遍了南北。府尹李大人专程派人将柳永专门为谢玉英创作的《望海潮》一词快马送到京城开封。他还同时写了一封推荐信,举荐柳永到朝中任职,信中称柳永的才华“直追永叔”。永叔是当时文豪欧阳修的字,是把柳永比成欧阳修的意思。后来,柳永在太守的大力推荐下,也真的进京城见了仁宗皇帝。
但是好事总是短暂的。就在柳永受到皇帝赏识之时,也同时受到一些人的妒忌,他们向皇帝告状,说柳永平日放荡不羁,恶习不改,仍然眠花宿柳,不拘小节,有碍士风。柳永也书生气十足,几次向皇帝上书陈述对政局不满的意见,惹得仁宗很不高兴,干脆撤了他的进士职衔。柳永为此十分失望,带着书生意气,又添了一首题为《鹤冲天》的新词,表示不满。
仁宗皇帝看了这首词后,龙颜大怒,立刻下令将柳永从京城驱逐到江南,仁宗同时还下令将谢玉英再次送入京师教坊,成为官伎,使他们二人永远分手。
他们在十里长亭分手的时候,正值深秋,寒蝉似乎预感到生命的尽头降至,鸣声凄切,傍晚时分,一阵急促的秋雨刚刚停歇,想要依依不舍的对饮一杯,兰舟上的人却在急切的催促旅人出发的脚步。
面对这一沉重打击,柳永和谢玉英都感到万分痛苦。在临别之际,柳永写下了一首诀别之词,这就是后来柳永一生最为传世的《雨霖铃》。
与谢玉英相别后不几年,柳永就抑郁成疾。临死之时,柳永穷困潦倒,只有一床薄被遮身。谢玉英匆匆赶来,见此惨状,抚尸痛哭。她约同几位姐妹,聚钱将这位歌伎的知己隆重安葬,还为柳永立了一方特殊的墓碑,碑文上写着:“奉旨填词柳三变之墓”,“三变”,是当时词界因为柳永的词意花样翻新而对他的美称。“奉旨填词”则是讽刺皇帝不识才子而贬他专去填词的怨语。
世间一个柳永,一个柳三变,一世柳永,即一世白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