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这个《活着》,是在高中时候的电视上,当时是在看电视剧,觉得这样的电视剧有那么好嘛,也没觉得有什么意义。后来上网看了一些关于电影版的一些信息,是巩俐和葛大爷拍的,听说获得的奖项不错,让我有了看一看的触动,但是也搁置啦。今天2015/10/26,无意间看见了图解这部电影的帖子,看完了,很触动,就下了小说看啦,看完之后,“震撼”。 “活着”,这两个字对于多少人是多么的不值得一提啊,因为我们都活着,体会不到死了之后这两个字的意义。这让我想起来一句话“有些人活着,但是他们死了;有些人死了,但是他们还活着”,其实对于前一句话我认同,但是后一句话有些多余啊,死了,谁还会在乎他们死了之后会怎么样啊。有些人活着,如同死了,这句话放在今天,对于有些人来说很恰当。因为有些人从来不在乎自己的生命,总是挥霍一些时光,一些本应该是好好奋斗的时间,如同本书中主角“徐福贵”年轻时的做法一样,从来没有考虑过时间,事情的问题,就是玩,虚度,干什么都行,如同身活心死一样。但是对于这群人,我们应该庆幸的是,主角的事情没有发生在他们身上,因为他们不一定能如同主角那样乐观的生活,也不一定能承受住那么多的生离死别。
开始几章我震撼的是“爱情”,家珍对于福贵的不离不弃,想想现在社会的风气,离婚,我们在唏嘘之余不禁想起我们自己的爱情,怎么才可以让它如此长久?难道是家珍他们的爱情吗?看一眼出来的爱情吗?我想他们更多的家人的责任,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永远的一家人,不会有分开的想法,在一起就会永远在一起,对于之前的人这种可能是一种制度,潜移默化的制度,但是现在这种制度已经很少啦。这种制度可能对于有些人是悲哀,因为他们的选择少,但是对于有些人是幸运,因为她们有可能会幸福,如家珍一样,她能等到福贵浪子回头,撑起这个家,她应该是幸福的,幸运的,不然她临死之前也不会说“下辈子我们还在一起”,这是一个男人梦寐以求的一句话,因为这句话印证了他们爱情的稳固,我羡慕这样的爱情。
第二点震撼的是“人情”,小说中对于社会制度的变化并没有太深刻的去描写,更多的是人情的体现,龙二租给福贵的五亩地,虽说是龙二害的福贵失去了所有东西,但是不是他还肯定会有别人,这是自己造的孽,但是这五亩地确实体现了龙二的人情,即使龙二虚荣心很重,得失放不下,但是,正是这五亩地陪福贵一家度过了最艰难岁月的初期,伴随了很多年,直到土地改革。还有一点就是春生的人情,他任县长期间,本不必求得福贵一家人的原谅,但是他一直放在心上直到死去,直到家珍原谅他,他死的时候我想是没有心病的,至少对于有庆这件事可以释怀啦。还有太多的人情。
第三点就是“态度”,也可以说是生活的态度。在福贵失去所有的时候,他并没有去埋怨,也没有去悔恨之前不应该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他想的是如何继续生活下去,养活这个破败的家。虽然他经历过的事情他都可以记起来,但是他并没有沉浸在过去,而是时刻想的是如何继续下去,对于生离死别也是,他都会很接受,可以说对于生活中的任何打击,他都会接受。不只是他,他们一家人都是这样子的,包括凤霞,家珍,还有苦根。我觉得只是本书的主旨:对于生活的乐观态度,接受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得失放轻,离别放轻,活着就是生活最大的恩惠。
《活着》读后感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