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年一觉电影梦,作者,李安。讲述了作者如何走上电影导演的道路,也记录了过去几年的几部代表作品的拍摄经历,从而将李安的十年电影导演生涯串联起来。
看完此书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温了一遍《喜宴》和《卧虎藏龙》。之前对这两部电影的印象,前者是喜剧片,诙谐,讽刺,后者是武侠片,沉闷,无聊。但今天难得沉下心来细细看了一遍,感受大不相同。形象丰满,感情细腻,情节也有冲突。
过去,我对文学艺术,向来粗枝大叶,小说,电影,只看情节,谁爱上了谁,谁好谁坏,或是这个明星造型漂亮,那个明星演技不行。更像是签个到,赶个场。亏我之前还美其名曰,观影、阅读,都是为了见识不同的人生,体会不同的世界,就这样的态度,也就只能是五分钟快速相亲了。
与其走马观花的看十部电影,还还不如沉下心来,认真感受一部所带来的体验和思考,只有这样,才不辜负导演的才华,和自己求知的欲望。
2
对于像我这种非影迷来说,对李安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他成名之前在家待业的那段经历。在李安成为导演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正式的工作收入,也没有经济来源,一直靠妻子的工作在维持家庭的开销。蛰伏数年之后,李安凭借《推手》《喜宴》《卧虎藏龙》等连续几部优秀作品,一举成名,成为全球最著名的华人导演。而她的妻子,也从一名养家的女人,变成了李安背后的女人,此前李安”厚积薄发“的这段经历也被传为美谈。
让我很好奇的是,在李安待业的那么多年里,他是怎么挺过来的?他有想过去找一份哪怕不喜欢的工作去谋生吗?他就那么确定,自己有一天能够成功吗?万一永远不能成功,该怎么办,他不怕吗?他就那么坚定,自己除了拍电影什么都不想干吗?我很好奇,也很敬佩,更是羡慕,一个人能有这样的强大的信念,能够那么长时间的顶住一事无成带来的挫败感,能够对一件事情有这么强烈的使命感,能够这么执着的坚守他心里的那个电影梦。
我有这样一个习惯,每当看到一些特别“励志”的人,就会下意识的把此人标签为“非同常人”。因为如果是常人,那得多痛苦,多难熬啊,所以常人如我,也就习惯了放弃。但细细一想,这其实是一种消极和逃避的姿态。都是凡胎肉身,哪能感知不到那些挣扎呢?你所经历的诱惑,他一样也不少,你所承受的压力,他丝毫也不差,他不是铜墙铁壁,仙人下凡,无欲无求。他没有三头六臂,他和普通人差不多的身高和体重,他和普通人一样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非要有什么,无非就是他尽力了,而你没有,他挺过去了,而你没有,他战胜了自己,而你没有,他突破了自己,而你没有。你一句”非同常人“,就这样把自己追求成功的可能性堵死,也就逃避了那些痛苦和劳累,那些压力和恐惧,那些所有因为追求成功而带来的苦和泪,一下子被你这羡慕嫉妒恨的置身事外的态度给回避了。
3
我无聊的时候,总结了一下那些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当然,我知道很扯淡,拿来说说也无妨。我总结为两点:逆势和顺势。所谓逆势,就是要逆自己的懒惰之势,胆怯之势。而所谓顺势,就是找到自己的天赋及热爱所在。
李安对于拍电影是有天赋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他对人性的洞察,对东西方文化的解读,与角色的共情,以及他能够很恰当的通过场景和语言,将他的思想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很厉害的天赋。至少,很多人在说话和写文章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的囧境。
正如李安所说,他做别的就不行,一做电影,他就来劲了,各种能量和天赋都突然启动起来,莫名的就有很多灵感,莫名的别人就会听他的领导,莫名的他就是想做这个,不想做别的,看,这就是适合,只要一碰到,你就知道他一定是适合你的,就是你要的。
书里有一处,我看到的时候觉得莫名的感动,李安说:“毕业快六年,一事无成,刚开始还能谈理想,三四年后,人往四十岁走,依旧如此,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理想,于是开始有些自闭。这期间,我偶尔去帮人家拍片,看看器材,帮剪接师做点事情,当剧务等等,但都不灵光......后来我只好去做些出苦力的事,拿沙袋,扛东西,其他机灵的事由别人去做。” 紧接着,后面接了一句:“我真的只会当导演,做其他事都不灵光。”
我在想,这一行文字的背后,李安用的是怎样的语气呢,是无奈?自嘲?还是自豪?我想,如果他还是当年那个30多岁却一事无成的男人,说这样的话,大概也只能无奈,甚至,在旁人听来,也许还很幼稚。但在他功成名就的今天,他这句话,怎么听,都多了一番自豪的味道,甚至还像是一种低调的炫耀。但也许我想多了,他可能只是想表达他对导演这件事的,一种单纯的热爱,就像一个小男孩对着心仪的女孩说,我真的只喜欢你,对其他女生都不喜欢。
4
啊,我也是佩服我自己了,对着这样一本纪实性的,且情感细腻的传记,我竟然写出了一篇励志鸡汤的读后感。但是,既然写完了,这些也就不重要了,因为对于我来说,读书,是为了看到外面世界的美好,而写字,是为了听到内心声音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