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不久前,看到一个红包SDK应用接入Keep的文章,受此启发,产生了Keep是否可以有接入金融的一种无法?大概的思路就是:**当用户通过Keep定制某个健身计划课程表时,也就将一部分资金存入了Keep的类余额宝工具,当完成健身计划课程,就能取回本金并获得收益。
Keep是什么?
Keep是一款移动健身类的App,于2015年2月上线,当年即被App Store评为年度精选应用,截止今日(2016年8月14日)App Store居于健康健美类免费排行榜第1名。Keep一直聚焦于健身领域,其核心功能就是满足不同人群,尤其是针对运动小白的训练课程,并逐步增加了社区功能和社交属性。发布 3.0 版本后,正式推出跑步和电商两大功能,由最初的移动健身工具逐步向运动平台转型,从电商入手开始探索商业化。根据2016年5月网上搜索的数据显示:Keep的注册用户数量为6000万,月活跃用户1100万。
从金融入手的商业化构思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目前绝大多数用户的投资理财更多的还是集中在类似余额宝的货币基金,或者本质上是P2P的理财类产品。从这些金融类产品的收益角度来说,有2种:
- 赚取收益差(投资收益覆盖用户理财收益)
- 收取服务费
因此,只要能盈利,那一般就是可行的。我设想中的Keep可以通过赚取收益差,来尝试切入金融领域。
健身投资计划的参与者
健身是通过运动等来获得身体健康(减肥、塑性等)的投资回报,而投资是通过理财等来获得资产增值的投资回报,所以我把这款产品称之为——健身投资计划。
那么,从最小化的参与者角度分析,会涉及到三个主体:用户、平台、理财资产端。
- 用户通过在Keep上定制健身投资计划,Keep将闲散资金从用户手中聚拢后,由合作的第三方理财公司进行管理。
- 第三方理财公司扣除掉各类费用后,支付收益给平台
- 平台将收益进行再分配给用户
那么作为环节起始的第一个主体——用户愿意参加这个主题的场景就是我们需要分析的。
健身投资计划场景分析
任何一个需求或者功能的实现,都是在某一个用户场景之下,能够解决某种问题,或者创造性的需求产生。而这个金融切入的角度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什么用户要定制这个计划?
1. 场景
小明为了实现减脂的健身目标,在Keep上定制了一个30天减脂计划,并选择了1000元投资计划完成激励。当30天后,根据小明的实际完成情况,获得的收益为0-10%。即完成度100%,小明可以获得最高10%的奖励收益,完成50%,则只能获得5%的奖励收益。没有完成,则只能退回本金。即收益率是和计划完成情况呈正相关的。
2. 可行性分析
首先,完成激励是定制计划的附加选项,用户可以自己确定是否选择。从心理上不会让用户有一种被强制的行为,降低用户的抵抗心理;
其次,用户如果资金投入,那么会更加重视计划的坚持,可以起到激励用户的作用。并且激励的收益是是和完成情况呈正相关的。
第三,用户即便没有完成,再计划结束后,本金也可以全额退回,让用户心理上也有一种退路。
现实中,很多人会在健身房办理年卡,但事实上去的次数屈指可数。然而很多用户还是会办理高昂的年卡,因为大部分用户的心理中认为“我办了如此贵的健身年卡,一定要坚持去,不然就亏大了”。因此投资课程某种角度上用户也会因为同样的心理去使用,而且,所不同的,用户只要完成的好,就一定可以获得收益,即使未完成也不会有损失。但健身房只要不去,那一定是损失的。
Keep能够集中的资金规模
而作为平台方,如果要进行金融投资,那么资金具有一定的规模,才可以通过资产管理来产生收益。
目前Keep注册用户量为6000万,月活1100万,我们假设这1100万的用户,有10%的用户(即110万)每月都会完成1个为期30天的健身课程。这其中又有10%(即11万)的用户会愿意使用投资课程。【备注:投资课程即用户每定制1个健身课程,就需要投资1000元,课程结束后根据完成情况可以获得收益,完成情况越高收益越高。】具体的漏斗转化见图2。
根据这个数据,那么每月Keep可以集中的资金规模为
每月资金规模=11万*1000=1.1亿元
如图3,根据在网贷之家查看的2016年7月网贷平台成交量,每个月1.1亿的资金规模,如果换成成交量大概属于处于网贷平台的150左右位置,而目前正常运营的网贷平台数量为2200多家,所以这个资金规模也是在行业靠前的水平,并且随着Keep注册用户量的提升,以及配合的运营推广,资金规模应该还可以在翻几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