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2岁的杭州女孩写的《致妈妈》在朋友圈被转发了很多次,这位同学在给妈妈的信里提出:“家长限制孩子玩手机,首先要以身作则,自己少玩手机”,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简言之,就是这个小朋友对家长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行为表达不满和抗议。现在的家长们几乎已经离不开手机,大多深患“无手机恐惧症”,却也明白整天盯着手机是件“浪费时间”、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事情。
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家长们自然不希望孩子过多的沉迷于手机。然而,家长们却忘了是不是也要同样“为自己好”、规范和约束下自己?
不禁想起一个笑话来:
小朋友A问:你知道为什么家长们吃饭的时候从来不挑食吗?
小朋友B摇头表示不知道。
小朋友A说:因为他们做的都是自己喜欢吃的菜呀。
看后不禁莞尔。这个小朋友真是一语中的:规则都是家长们制定的,“不挑食”也只是用来约束孩子而已,却约束不了家长们自己。
02
用不同的标准和规则来衡量孩子,这恰恰是我们家长经常做的事情,且天生深谙此道,简直是顺手拈来。
家长自己不喜欢阅读,一年到头也没有完完整整地读过一两本书,却要求孩子们养成定期阅读的好习惯;
家长自己喜欢玩游戏,下班回家就开始沉浸在游戏的世界,深更半夜也舍不得罢手,却禁止孩子玩游戏;
家长一到周末晚上就开始发愁和抱怨:明天又要上班了啊!却不允许孩子在周一的早上嘟嘟囔囔不愿上学;
家长自己脾气暴躁动不动暴跳如雷、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却希望孩子谦逊恭让,彬彬有礼;
家长自己从不锻炼身体,平时路都懒得走几步,却要求孩子每天坚持游泳坚持跑步、成为一个健身达人;
家长自己每天混沌度日、毫无梦想、无所追求,却寄希望于孩子希望TA胸怀凌云之志、早日出人头地。
......
虽然我并不是完全认同“孩子就是家长的复制品”这一观点(毕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思维和判断),但家长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坏习惯、坏行为,以及消极的态度,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身教”的影响远大于“言传”,孩子在幼年时候的模仿力是特别强的。
“以身作则”这句话看似有说教的嫌疑,然而家长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默默地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甚至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潜意识里。
03
记得我小时候,也写过类似于《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之类的文章。具体写了些什么已经记不太清了,但作为一个小小孩童,对于大人世界的很多事情是深感无力的,当时的心境依稀难忘。
因此,我也一直告诫自己:如果你希望孩子具备哪些品质、养成哪些习惯、拥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树立怎样的三观、想要过怎样的人生......那么,最好首先自己能做到。
与其“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不如给自己先设定目标。即便某些事情力所不逮、难以企及,至少也要全身心努力过、尝试过。
尽管,我绝对不是什么十全十美的妈妈,但至少在小乐同学的眼里,我是一个持续学习的妈妈,在离开校园多年后,还能静下心来看书、学习、考证、读研。
我也是个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妈妈,一旦意识到某件事情做得不妥或者没有控制好情绪,会自我反省也会向小乐同学道歉。
并且,我也在努力帮助他更好地成为自己,引导他,尊重他,让他渐渐学会为自己的人生做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今我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有着各种管束和制约的孩童,但仍记得小时候的我希望拥有什么样的家长。
因此,时常不忘问自己:“如果我有一个像自己这样的妈妈,我会感到幸运和幸福吗?”我希望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