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一旦刻在了骨子里,就变成一种自内而外的气质。
高中一毕业,我便立下了一个小小的志向——成为一个优雅如菊的女子。
菊花,花中隐士,淡然、幽香,散发着一股不言自喻的美好。“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菊的韵味在骨。
从此,我便踏上了一条通往优雅的道路。今天,我们从三首古诗来聊聊。
01
和董传留别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外在的打扮,可以把人装扮得精美绝伦,像一个洋娃娃一样放在高高的台上。但总有一种感觉,这太过完美的娃娃身上,少了一丝灵动,眼神之间并无灵气。
其美在神,美景如此,美女更是。故东坡有言: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说点直白的话就是,天生丽质难自弃,人要是美了,不管淡妆浓抹都是如此美丽。
美从何处生发出来?
东坡早就说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哪怕穿的是荆钗布裙,书读得多了,自然成为一种气韵,从内散发出来。
古人说,这叫“书卷气”。
为何如此?我想,大概是因为,读了许多书,尤其读了许多古诗词,那些美好的事物,像细雨一样滋润着人的心田。“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天天对之,想必那泼辣货心也变软了,嘴也变甜了。
当然,书中万物,包罗世间悲欢离合。见得多了,时而驰骋上下五千年,时而遍览全球各国,时而叩问天地几何,时而欢喜,时而愤怒,时而悲伤,时而哀愁。看过千帆皆如是,再遇到许多事情,也就亦无风雨亦无晴了。
在书中遨游,我认识了世界,也找到了自己。
02
咏舞
唐代:虞世南
繁弦奏渌水,长袖转回鸾。
一双俱应节,还似镜中看。
内在的底蕴涵养了,还要锻炼根骨。譬如修仙中常说的,读书是心法,那舞蹈便是易经伐髓。把身体固有的记忆消去,留下的是优雅行止。
《毛诗序》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舞蹈起源说有一种提到,人内心情感快要喷涌而出时,想要说出来,说话不能表达,便要叹息之,叹息都还不够,就要高声唱出来,唱歌都还不足以表达,那就要舞动起来。
好像从生下来开始,我们就开始舞蹈。这是身体和世界最初的互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往往忘记了这种最直接的表达形式。
当再一次开始跳舞时,随着音乐的节奏,长袖随之回转,挥出去有如霹雳一闪而过,收回之时回眸一笑,千朵万朵的花儿都张开了笑颜。最妙的是这一支双人舞,两人和着节拍,随心而动,却又心有灵犀,两人恍如照镜般。两人的默契,踩着音乐的节点,好像在大声地回答着宇宙最原始的问题——我是谁。
我喜欢跳拉丁舞,拉丁中尤其喜欢伦巴。伦巴的音乐最为舒缓,像有一个来自上天的声音,在娓娓道来一个亘古的故事。舞步曼妙有爱,缠绵悱恻,若即若离。胯部的“8”字扭动,性感的挑逗,看似靠近,一个低回,就又如一条柔滑的丝巾滑过去。
用肢体去感知世界,眼中出现的闪闪的星光。
03
竹里馆
作者: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脱胎换骨之后,便要引气入体,这气就是音乐。
古人弹琴,古琴不同于古筝,古琴是修身养性之物,古筝可能会登上演奏的舞台,但在古时,古琴是一种自己与自己相处的伴侣。
王维也是一个人坐在竹林深处,一个人弹琴,弹到兴处,不禁歌之咏之。古琴哲学在于“禁”,所以不会起来跳舞。周边没有 一个人,只有明月为伴。
琴声中和,兼之配上清净的处所,人的内省便开始了。
有的舞蹈有可能是两个人,有的更是一群人。但是弹琴往往是一个人。我学了几年钢琴,弹琴之时,会出现心流的感觉,忘却了周遭车马喧,唯有琴、我和音乐。所有高兴的、难过的、气愤的、委屈的,可以全部倾泻给钢琴。它懂你。
钢琴家中,我最喜欢肖邦,没错,又是一位诗人——“钢琴诗人”。尤其是E大调练习曲《离别》,蔡依林的《离人节》这首歌的前奏就是它。音乐舒缓略带忧伤,一层层离别的愁怨回环往复,逐渐升高,心乱如麻,伤心推向极点,最终趋于平淡,可心已经伤了。
听着它,回想起中国许多关于离愁别恨的古诗。那种心一直悬着痛苦的感觉,是“芭蕉不展丁香结”,“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用音乐安抚内心,获得一种心灵上的纯净。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
曲子好多都忘了怎么弹了,舞蹈也好久没有跳了,唯有书还在一如既往地品味着。
但刻在骨子里的那种味道,一直陪伴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