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早,妞问我,妈妈,你什么时候带我去滑冰。
哦,今天不行,妈妈今天有事儿,上午下午都排满了。后面几天……
妈妈!你生我就是一个累赘,你也不要再生弟弟或者妹妹了!你根本没办法带他们玩!
然后她扎在被窝里,就痛哭起来。
一个美好的早晨从指责开始。
母亲冲进来问怎么回事,我解释了一下。
做不到的事情,你答应小孩子干什么,你不是没事找事吗,一大早把小孩子弄得哭哭啼啼,叫人头不头疼?
一个指责伴随着另一个指责。
我的火也起来了。我说过会带你去的,但是不能是今天!我指责的话也即将呼之欲出!一个电话拨通老公,用命令式的口吻,让全屋子的人统统听到,下午!回家!带妞妞去滑冰!
给还在啜泣的女儿穿好衣服,带她上厕所,待在卫生间里,我开始讲道理,吴境萱,妈妈不是不想带你去,妈妈确实要工作,要做很多事情。你是放假了要玩,你一个不开心,就是哭,别人来安慰你,替你擦眼泪。那你知道,妈妈有压力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谁来安慰我,谁给我擦眼泪,大人也有大人的难处,你能够理解吗?
女儿只有6岁,但是,我觉得她听得懂我在说什么,立刻安静了。
从指责开始的指责,还在继续。
父亲加入了进来,天气那么冷,出去滑冰不是要冻坏了吗?
母亲接着说,小孩子生病了,你们自己负责,到时候麻烦的是你们自己,别怪我没提醒。
多穿一点出门,打的来回,怎么会感冒,你们不要担心了,冬天太冷,夏天太热,人多地方又不要去,小孩子哪有那么天天憋在家里的。
这个世界还少指责吗?用指责能够终结指责吗?我觉得自己快待不下去了。一个人躲进卫生间想避一避,关起门来,却是突然拿起牙膏,狠狠地摔在地上,牙膏发出一声哀嚎,扭曲了身体,甚是滑稽。我这是在干嘛呢?深呼吸一下,走出去,发现妞妞已经在自己吃早饭了。
前几天,我教会了她自己剥蛋壳,我看着她低着头一点一点撕掉蛋壳,一种孤单的样子,突然有种愧疚。我轻轻地跟她说,妈妈刚才说话太大声了,对不起。她头也不抬,没事,已经过去了。下午爸爸带你去滑冰,妈妈下周再抽空带你去好吗?我爱你。她对我笑笑。
一个6岁的娃,用成年人的口吻和神态跟你交流的时候,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欣喜里夹杂着点怀疑,这是不是我要的结果呢?也算是最好的结果了吧。至少,一早上的指责连续剧,终于结束了。
每个人都有对别人的期待,孩子想去滑冰,父母希望孩子乖巧,担心孩子冷暖,我也想做一个生活工作平衡的好妈妈。只是话一说出口,都变成了指责。就连6岁的孩子,都学会了指责,运用地游刃有余,表达她的愤怒和无助。
萨提亚的四种沟通姿态里,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都是应对压力的方式,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们自动化地运用某种方式,多年下来,已经练成无招胜有招。每个沟通姿态背后,都藏着我们更深的心理活动。在萨提亚的冰山模式中,一层一层剥掉,一句又一句指责背后,都藏着情绪,感受,价值观,期待和深深的渴望。
在充斥着指责的连续剧里,有什么办法让剧情反转吗?但凡主人公们有点点觉察,哪怕只有一人,能够听到每句指责后面藏得很深的东西,剧情就有反转的可能。那么是6岁的孩子,还是60多岁的父母,还是我来做觉察呢?都有可能,只是我选择了我先来。
反思一下刚才的历程,我也有愤怒和无助,但是我选择先平复自己,再去掉“指责”这层洋葱,看看后面有什么期待,试着满足这些期待,去表达理解和爱,至少从我开始停止了指责。
学点心理学知识用处就在于,身陷各种压力和困局中的时候,多少能摸到那把解决问题的钥匙,虽然找到钥匙需要费点时间,因为我们常常忘记其实他就藏在我们衣服的哪个口袋里,至少等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他还在那里,拿起来转动一下,咔哒,你听得到机关在运转的声音,瞬间,局面就有了微妙的变化。
我们可以选择更自主的方式应对,而不再是懵头懵脑的指责。因为愤怒,并一定不代表着心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