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词后李清照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6年),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宋代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作独步一时,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家境优裕,加上家中藏书甚丰,她自小打下了扎实的文字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又共同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所以她是宋朝乃至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才女。除了通晓书画、金石,她最擅长的还是诗词。

她的作品以金兵入据中原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多描写闺情相思和闲适生活,也有歌咏自然风景的佳作,词风活泼俊秀,明白如话;后期则更多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抒发伤时念旧和去国怀乡的浓重哀愁,词风沉郁,情调伤感。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传世。

对女性,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审美标准,然而社会压制和舆论非议,终究掩盖不住少数女性的璀璨光芒。她们不仅智慧过人,才华横溢,而且往往表现出不让须眉的勇气和胆量。

但如果单论才情和文章,李清照无疑是千古以来的No.1。

或许她没有卓文君浪漫夜奔和当垆卖酒般的潇洒,缺少蔡文姬《胡笳十八拍》那种“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的音乐造诣,也可能不具备班昭续写《汉书》、编撰《七戒》的严谨恭良,她却以冠绝古今的诗词才情,力压群芳,不输男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甚至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我脑海中无数次想象勾勒过李清照的形象。

纤瘦的身形;薄敷脂粉的脸上,五官端正,轮廓分明;一双并不大的眼睛随着岁月的流逝,相继闪发出活泼、睿智、多情和忧郁的神色。她应该算不得美人,更谈不上妩媚,但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种雍容的气质,清丽娟秀中蕴育着别样的风情。腹有诗书气自华,用在她身上太合适了。

还有她的名字,看似平凡普通,却掷地有声,铮铮作响。怪不得她不只会柔软地相思,娇嗔地埋怨,她还有一般女性不具备的坚韧和豪放。

她的很多作品被现代女子演绎传唱,大多表现得哀怨低回凄恻忧伤,独独少了些清照式相思的闲愁,少了她隐藏在骨子里的反叛、勇敢和坚强。

事实上,她们大多读错了她。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阕阕隽永优美的作品,与她展开一次心灵对话。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单调三十三字,共七句,五仄一叠韵。

词意:

常常记得泛舟清溪荷塘的那次。

当时夕阳西下,我在溪亭独自小酌,酒酣兴尽驾舟返回时,恍惚间不辨归途,不知不觉误入了藕花深处。归心渐切,我努力划呀划,谁知惊起了一群栖息在沙滩上的鸥鹭。

小令写得清新明快简练生动,传神地再现了词人少女时代活泼俏皮的一幕,体现出作者昔日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少女情怀,让人回味之余油然而生荡舟藕丛、沉醉不归的冲动。

可以想见,李清照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是幸福无忧的。过人的天赋、家学的滋养,以及血液里天生流淌的抗争因子使她从小就有别于普通的女孩。

在我心中,她既有大家闺秀的优雅高贵,又有小家碧玉的温婉娇羞,更重要的是,她还兼有机灵大胆的性格。否则,她也不会独自一人踏春郊游、荡舟荷丛,在溪亭独酌至日暮,才匆忙“争渡”返回。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蹴(cù):踢,踏。这里是荡足的意思。慵整:懒整。袜刬(chǎn):只穿袜子行走。

词意:

荡完秋千,她慵懒地舒缓一下纤细的小手。身旁,疏落清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身上,单薄的罗衣被渗出的香汗沾透。

突然有客人前来,她惊羞之下慌得顾不上穿鞋抽身就走,金钗也在急走中滑落。走到门口,忍不住回眸偷觑,却顺手摘下一颗青梅,故作姿态地边看边嗅。

全词语言质朴无华,风格活泼秀丽,节奏轻松明快,短短四十一个字,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天真无邪、调皮可爱又略带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当真出手不凡。

如果说《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忆昔怀旧之作,那么这阕《点绛唇》应该是她与那位陌生来客不期而遇后的即兴抒怀,也就是说她正处妙龄豆蔻,属于情犊初开芳心怀春的美好年华。大概十五六岁吧,却能写出如此雄奇瑰丽之文,底蕴之厚,下限之高,可见一斑了。

早春的一个清晨,零星的花朵上缀满了滚圆剔透的露珠。只见小院深处罗衣轻飏,有位妙龄少女正如燕子般上下飞舞。稍倾,她从葱郁的花木深处走出,娇柔无力地挼搓着一双小手,而身上的薄衣被微微沁出的汗珠湿透了。小令没有少女荡秋千的笔墨描写,但一句“蹴罢秋千”已然对“罗衣轻飏、上下飞舞”作了最好注释。

上片以静衬动,以花喻人,含蓄地烘托出人物的娇美风貌,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少女荡完秋千后的姿态神色。就在少女累得不愿动弹之时,突然一个不速之客闯进了她的世界。惊羞万分的她,来不及穿鞋,顾不得金钗落地,低着头,在慌乱中夺路而逃。走近门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她回过头来,想看看这位年青的后生是否俊美。

乍办?只能返身佯装折梅,在附身嗅梅的同时,用眼角偷觑着,一回,两回。

下片写片刻之间曲折多变的动作,寥寥数语,却把少女那种惊慌、羞怯、好奇甚至些许爱恋的心理活动描绘得栩栩如生。

我想,或许正是这一次的花园邂逅,让李清照纯真欢乐的少女时代戛然而止,曾经无拘无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她那一刹那的回眸,勾住了那位年青后生的眼,也将自己一世的情深深陷了进去。

他就是赵明诚,一个让她独抱浓愁夜剪灯花日思夜想却又半路把她抛下的男人。

让我们继续欣赏清照的词作。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卷帘人:此指侍女。

词意: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说睡了一夜,宿醉仍未消尽。小心翼翼地询问侍女:院中境况如何?她只说海棠花依然如故。是吗?是吗?我想一定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这是李清照的成名作之一,写于早期。小令语言生动鲜明,词意隽永,声调优美,短短六句三十三字,曲折委婉,几度转承,构成一个完整的情景短剧,人物、场景、对白和谐地组合一起,将惜花伤春之情演绎得摇曳生姿。

何止是惜花伤春?清照其实是在感叹惋惜不经意间消逝的青春年华啊。

还记得不久前花园的那次邂逅吗?

就那么匆匆的一瞥,那个风流倜傥的英俊少年就牢牢地占据了她的心房。多少次荡桨荷塘之时,看着池中并蒂的莲花以及沙岸上栖息的鸳鸯,她都心摇神驰,不能自已,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无限的遐想。甚至,下雨天,她还傻傻地跑出厢房去荡秋千,耳朵,却一直在聆听着大门的动静。

结果,除了风声雨声以及满园落红,自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其实,清照上次倚门回首后的惊鸿一瞥早就勾走了那位少年的魂魄,让他从此也陷入了情网。

好在,没过多少日子,明诚父亲就来提亲,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成全了这对青年男女的梦想。

有资料说,赵明诚与李清照是一次元宵节赏花灯时相识的,可我宁愿他俩邂逅于清照“蹴罢秋千”后那个令人心悸的早上。

不管如何,自此以后,又一对情投意合举案齐眉的神仙眷侣出现了,他俩坚信彼此就是那个缘定三生的人。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为了心爱的丈夫,清照极尽所能展现着自己的美丽与风情。我们顺便看她写的那首《减字花木兰》: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稍显矜持实则好胜俏皮之态呼之欲出,尽显一个初为人妇的小女子为讨新郎欢爱的娇媚风姿,且写得平易而情真意切。

可想而知,他们夫妇新婚燕尔之际是那般浓情蜜意。

只是,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了前程功名也为了痴迷挚爱的事业,赵明诚不得不经常远游,数度离开。

莲荷败了可以再开,海棠瘦了能够再红,惟有人生的花期过了不会再绽放。

于是,我们看到了清照相思成疾的诸多词章,看到人比黄花瘦的那份清冷和寥落。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双调五十二字,上下片对称,各五句,均为三仄韵。

永昼:漫长的白天。瑞脑:香料名,即龙脑亦称冰片。纱橱:纱帐。东篱:泛指植有菊花的地方。

词意:

薄雾蒙蒙,浓云密布,这阴沉的天气让人愁闷难捱。点燃兽形铜炉中的瑞脑香,看丝丝缕缕的香烟在屋内弥漫。又到重阳佳节,独自闺中夜半不眠,只觉得玉枕纱帐渐渐透出一股凉寒。

也曾在东篱把酒消愁直到黄昏日暮,归来时空惹菊香满袖,却意兴阑珊。别说这一切不让人魂消神伤,当西风卷起珠帘的时候,帘内的人儿比菊花还要清瘦几番。

这阕词是词人婚后所作,内容是思亲,写得情深意浓,自然真挚,最为可贵的是含蓄婉曲。全词意在相思,却不露痕迹,不着一字,单单通过铺叙的手法,就将十分细腻沉重的别离之苦、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1101年,18岁的李清照成了太学生、学者赵明诚的新娘。

婚后的日子甜蜜幸福,夫妻俩雅好词章书画,夫唱妇随,琴瑟和鸣,情笃意深。但赵明诚自幼便爱好前人拓片碑文题字之类的金石刻词,婚后对金石学的兴趣更是有增无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声称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为此,他常常游历在外,到处搜集文物古籍,在“文化苦旅”中自得其乐。这可苦了新婚不久却孤居独处的李清照。

大概是1103年秋的一天。

那天天色阴沉,浓云堆积,初为人妻的李易安百无聊赖,内心的愁绪如天色般忧郁漫长。偏偏这天还是重阳!

晚上气温骤降,睡至半夜,寒意径自透进帐中枕上。佳节良辰,本是亲友家人团聚,或携酒登高或赏菊赋诗的美好时光,可如今自己玉枕孤眠,帐内独卧,心上人却在远方。念及于此,清照内心滋生无尽的凄凉。

也曾想过打发时间,排遣对他的相思之情。这不,黄昏时,她把酒东篱,本想宽慰愁怀,谁知却是空染满身花香,徒增“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遗憾。

是啊,如此暗香浮动,只一个人独享,有什么意趣?不如回去吧。

回到闺房,飒爽的西风正掀动着珠帘,发出单调木然的声响。看着这萧瑟的情景,联想到不久前把酒相对的菊花,只觉自己憔悴得比那菊瓣菊枝还要清瘦纤长。

他还好吗?他是不是像她想他那样想着她?他会不会因为寂寞孤独另寻新欢,把香车系在了谢娘家?唉,不管了,谁让他是她前世的冤家!清照想到这里,磨砚援笔,将一腔思念以及少妇的情怀全部倾泻进了这五十二个字中。随后,差人寄给了丈夫。

据说赵明诚看到清照的这阕《醉花阴》后赞赏不已,自叹不如,但男人的自尊心使他产生了欲与爱妻一争高下的念头。于是,他杜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填了五十首词。他将《醉花阴》夹杂放在这些词中,找来好友陆德夫加以品评。后者玩赏再三,说:“只三句绝佳。”明诚问哪三句,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我没有看过赵明诚的五十首词,我知道的是,即使没有陆德夫的品评,这三句也完全抵消得了明诚数量上的优势。因为,它在营造凄清寂寥氛围的同时,也把清秋怀人的那份意境渲染到了极致。甚至,这三句也成了李清照的标签之一。

从此,不只有柔情娇羞、风情万种,一个高标脱俗如菊花般傲霜凌寒的女子形象开始植根于我们的心间。

请随我继续欣赏清照的词作,让我们尝试着走进她的内心深处,倾听那独特而有趣的灵魂歌吟。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

簟(diàn):精美的竹席。裳(cháng ):古人穿的下衣,此指衣服。

词意:

荷花香消、竹席渐凉时分,我轻解罗衣,独自登上一叶小舟。抬头望天,那白云舒卷处,有大雁成“人”字型飞翔南归。雁儿带来了他的消息么?可,不久就是圆月遍洒西楼的时候。

花儿径自凋落飘零,流水从来一去不回头。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的是两处闲愁。这无法排除的相思、离愁,刚从眉间消散,却又隐隐泛起在了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的词,讲述了赵明诚负笈远游后李清照孤独寂寞的生活,表达出她急切盼望丈夫归来的心情,寄寓了对他深切悠长的思念。与其它相思别离题材相比,这阕词没有惯常的哭诉呻吟和痛苦幽怨,相反,却在善解人意的宽容中反映出清照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小词格调清新,意象蕴藉,十分真挚且不落俗套地将少妇那种至情幽怀描摹了出来。

陈廷焯对起手七字“红藕香残玉簟秋”尤为推崇,赞誉说“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我却更欣赏下片的几句。看似平易浅直,却言淡情深,精妙传神,真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也是李清照作品,或者“易安体”的特色之一。

婚后不久,赵明诚在朝廷谋得一小官,但仕途并不顺畅。

随着父亲赵挺之去世,失去庇护的他为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夫妇俩和其他亲属从此都在青州定居下来。

从显贵变成平头百姓,对于他们反倒是因祸得福,他们因此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放到金石、字画和古玩上。每得一本奇书,两人便共同勘校整理,对一些罕见的珍本秘籍、书画器物,更是爱不释手,仔细把玩后还互相给予评价。他俩另外的爱好,是在闲暇时烹茶品茗赌书泼茶,并常常乐此不疲,欢快的笑声时时回荡在“归来堂”上。

可以说,青州十多年的屏居生涯,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是李清照一生中最为幸福美妙的时光。

只是赵家藏品虽丰,仍远远满足不了明诚的胃口。

为了获取更有价值的碑文刻石等资料,赵明诚风尘仆仆,不辞辛劳辗转各地,曾四游仰天山,三访灵岩寺,一登泰山顶,用脚丈量着山川大地,用心感悟着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

只是李清照一介女子,不便随夫远行,于是,他不在的日子里,相思成了永恒的主题,尤其到了西风萧瑟的秋季。

秋天的相思,凄美之外,有一种洗尽铅华后的素朴和清凉。

面对满池残荷,眼看大雁南翔,独自泛舟的清照心头掠过一丝淡淡的忧伤,闲愁也在月满西楼的想象中弥漫开来。

流年转换,时光荏苒,落花流水依然。

好在她坚信,两人虽天各一方,心中却盛满了对彼此的爱,而且不久后他一定会星夜兼程地赶着归来。想到这里,清照紧蹙的眉宇稍稍舒展,可,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的日子需要等待?

顷刻间,那份相思闲愁又爬上了她的心头,开始泛滥......

蝶恋花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梅腮:梅花瓣儿,如美女香腮。花钿:花朵形的贵重首饰。夹衫金缕缝:金线缝制的夹衫。山枕:垫高的枕头。钗头凤:形如凤凰的头钗。

词意:

春风化雨,冰雪消融。嫩柳初绽,如媚眼微张;梅花怒放,似娇羞的香腮,这撩人的景致自然引发情思萌动。可,如此良辰美景,谁和我诗酒相伴?想到这里,不禁清泪暗涌。那泪,如带雨梨花弄污了脸上的脂粉妆容,头上的花饰也突然觉得无比沉重。

也曾试穿金线缝制的夹衫聊以自慰,斜倚着枕头企望转移心思,谁知竟然折损了发髻上的钗头凤。孤单的愁绪太浓,连美梦也消失了影踪,只好在夜深人静之时傻傻地将灯花拨弄。

这首词感情真挚细腻,写得蕴藉而不绮糜,婉约而不纤巧,将思妇神不守舍而又虔诚痴迷的内心情感表现得丰满而富有韵味,不失为宋朝闺秀词中的经典之作。结拍两句尤为人称道,被清代词人贺裳誉为“入神之句”而倍受大家青睐,流传久远。

又是相思别愁。

如果说秋天的相思尚带一丝凄美,那么春天的思念更易悲苦。

看来这次赵明诚在外的时间不短。

因为荷枯香残、雁字回时,他没有出现;帘卷西风、人比花瘦时,他依然寄身天涯。那么寒冬腊月大地冰封的岁末,他回来没,恐怕也未必。转眼间,浪漫的春风携着温柔的丝雨扑面而来。柳叶儿一片嫩黄,霜雪洗礼后的早梅开得正艳,时不时还飘来几声黄鸟婉转的啼唱。

可他,依然没有回家。

于是,似雪的梅、如丝的柳以及勃郁的春意更勾起了清照无边的相思。这刻骨的相思,魂牵梦绕;这恼人的浓愁,排遣不开。真是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坐卧难安。更漏将断,深沉的夜色中一盏昏黄的灯火在明灭闪烁,除此之外,绵密的细雨仍下着,正淅沥作响。

这个晚上,一种名叫幽怨的情绪第一次袭扰了李清照的心房。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又名《忆吹箫》,取传说中萧史与弄玉吹箫引凤的故事为名。双调,九十五字至九十七字,共有六体。

金猊( ní):涂金的狮形香炉。宝奁(lián):女子梳妆用的镜匣。秦楼:原指弄玉及夫婿萧史居所,此指自己独居的闺楼。

词意:

香炉已冷,红色的锦被散乱床头,我起得床来却懒得打扮梳头。任凭精致的梳妆匣积满灰尘,不顾金色的霞光映照着帘钩。生怕离别痛苦,多少话想要倾诉,却不忍开口。近来日渐消瘦,不是因为多喝了酒,也不是悲秋的缘故。罢了,罢了。

这次,他执意远走,我纵然唱上一万遍《阳关》,也难以将他挽留。他这一走,只剩下我独守空楼。惟有楼前流水,才怜惜我整天注目凝眸。那痴痴的凝眸里,从今往后,自然平添一段相思新愁。

这首词写与赵明诚分别后的痛苦心情,可谓满篇至情之语,一片肺腑之言。

之前的思妇诗词大多是男性揣度观察女子心事神态后所作,才气虽高,笔力虽健,但往往显得不够自然纯诚,有时又过犹不及。究其原因,心思总不如女性来得细腻敏锐。何况作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其情感世界比一般女性丰富充沛得多。

因此,她写心中的离愁别怨,就更加缠绵悱恻,真切感人了。而且,与柳永单纯的俗、周邦彦一味的雅相比,“易安体”创造了清新平易、自然率真为主要风格的文学语言。这些看似家常式用语,仿佛不经意间脱口而出,但细加玩味,却蕴藉无限,十分精细,如这部作品中的“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休休”等等。

事实上,这些口语无不经过词人的匠心独运和熔炼加工,故而下笔精当雅隽,语工意新,毫无浅易平直之迹。难怪此词一出便不胫而走,为时人传唱不停。

再美好的生活再融洽的感情也不可能一直和风细雨。

时间老人固然能酿造醇香的爱情美酒,岁月之手却无法抹去婚姻道路上滋生的荆棘和野草。不幸和痛苦永远是人生的主旋律,美满如李清照夫妇,也逃不过这魔咒。

应该说,他们青州前十年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尽管明诚时常游历外出,但毕竟只是小别,没有真正影响他俩之间的恩爱和和谐。

大概1117年左右,赵明诚开始了新一轮的仕途奔波生涯,直至1121年做到了山东莱州知府。官位大了,俸禄涨了,应酬多了,随之而来的诱惑更多。

他身边开始频繁出现一些年轻貌美的女人,他回家省亲的次数少了,偶尔回来,逗留的时间更短了。

爱人的种种变化,清照看在眼里,痛在心头。

此时的她已近中年,不再是当初那个青春焕发热情洋溢的女子了,而熟稔的夫妻生活早已变得平淡无奇,加上自己没有生育,这一切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赵明诚的心态,他慢慢冷落了清照。

看来中年危机不只是现代人的说辞和体验。二十年的挚爱,尤其近五年的守候和相思,此时更多地转化为猜忌和怀疑,于是,婚后累积的各种矛盾终于爆发了。

李清照敢恨敢爱、倔强自尊,而且是个有洁癖的女人。她在垄断赵明诚感情的同时,自己同样对他付出了全部的情感。她爱得太专一,太热烈,太无私了,以致容不得对方半点“心有旁骛”。

这一次,明诚仅仅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不顾清照一再阻拦、挽留就踏上了去莱州的路途。

我相信两人有过口角甚至争吵,否则清照不会苦吟出“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这样的辞句。

相思,闲愁,离苦,已然属于过去,从今而后,笼罩清照心头更多的恐怕是别怨了。

让我们继续欣赏清照的作品,感悟她中年以后的心路历程。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殷勤:关心的样子。谩有:空有。吹取:吹得。三山: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词意:

海天相接,云涛雾海,千叶白帆在翻转的银河中舞动飘移。这壮观的景象让我的梦魂仿佛抵达了天庭。果然天际传来清晰的声音,亲切地问我将去哪里。

我汇报说:求索之路曲折漫长,空有才华却生不逢时。请求天帝让那举鹏高飞的九万里长风来辅助,别停息,要将这一叶小舟带到理想的目的地。

这首词,与清照前期作品的风格明显不同。它将梦幻与生活、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思路之阔,境界之大,想象之奇,令人惊叹,是李词乃至五代两宋以来难得的浪漫主义名篇。

李清照本是婉约一派的代表人物,写出如此豪放之作是有深层次原因的,最主要的一点是她本就思维活跃性格直爽,血液里流淌着抗争、反叛的因子,而国破家亡的客观因素以及恶劣现实的种种束缚和不堪更唤起了她想要摆脱困厄、追求自由的强烈渴望。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创作背景。任何艺术,离开了时代,脱离了生活,都不再鲜活,将变得苍白无力。

那次清照夫妇俩闹了点别扭不欢而散后,赵明诚策马回到莱州。照例是迎来送往公务应酬,自然有美人投怀,花天地酒。但夜深人静之时,浮现在脑海的竟然全是清照昔日妩媚的笑脸以及近阶段幽怨的眼神。他开始了反思。

扪心自问,清照才是真真正正对他好的女人,而他也一直对清照抱有深情。于是,他终于将她接到了任所,开始了另一段较为平静的夫妻生活。

可惜好景不长,1127年,金兵的铁蹄踏进了开封,继而势如破竹一路南下,青州危在旦夕。

此时的明诚几经调迁,正任江宁知府,无奈中,清照只好独自一人整理携带了15车的古籍珍藏,匆忙加入了南逃流亡的大军,余下的十多间书册均在金兵攻陷青州时为战火所焚。

逃难途中,别人是携家带口,箱笼包裹,一般均为生活必须,而清照,这个弱女子,不辱使命,时刻没忘了明诚的临别嘱托。

“······记得与明诚隔岸相别时,我在岸上大声问他,如果金兵杀来,我该怎么办?明诚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清照后来在《金石录·后序》记录的这段话,说明了赵明诚对这些金石字画的百般珍惜,难怪他最后临终时,都没有分香卖履,没为清照安排好下半生,只是牵挂着他们的这些宝贝。

清照挑出十五车便于携带的金石子集,辗转踏上了坎坷的逃难之路,这其实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一个弱女子,所开启的文物保护的南迁之旅。

虽然最终这十五车文物也在南迁途中,或遗失,或被偷盗了十之八九,清照对所谓岿然独存者,犹复爱惜,如护头目,因为,这是他们夫妻节衣缩食搜购的文物,也见证了他们夫妻赌书消得泼茶香的美好时光,更是他们夫妻二人,穷毕生之力、荡尽家财也要努力搜购、研究、欣赏的无价之宝,是他们夫妻毕生孜孜以求的事业。

这已不是简单的文物,而是明诚和易安两颗灵魂爱的结晶。

遗憾的是,当清照一路颠簸赶到江宁与明诚回合时,丈夫却因城内叛乱、处置不力被朝廷革职查问。

李清照是个刚毅、坚强、勇敢的女人,而赵明诚却是个明哲保身缺乏大义的一介书生。

被撤职后,他俩继续逃亡,但往日的鱼水和谐消失了。

当他们行至乌江-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地,面对浩荡江水,清照再也无法抑制内心起伏的波澜,脱口而歌咏出那篇传世名作《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很显然,她不只是借此指责丈夫临阵脱逃的懦弱和无能,更多的是借助项羽的宁死不屈来讽刺控诉南宋王朝的委曲求全和丧权辱国,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体现了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

所以,清照之所以独一无二,正因为她的作品并非全是离愁别绪、儿女情长的伤春悲秋之作。譬如后来她六十七岁、孀居浙东时,当听到大臣韩肖胄自告奋勇冒险去金国议事,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即兴作了一首长诗相赠: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这就是拥有一腔热血的易安,清丽洒脱的易安,心怀家国独立的易安。

若只会写尽情愁,易安绝不会是这样的易安;而易安心间,自横亘一股英雄之气,有着一副铮铮傲骨!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才是完整的李易安,令人景仰之李清照!

清照吟咏《夏日绝句》时,赵明诚就站在她身边,闻听之后羞愧难当,深深自责。从此,他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久,奉诏前往湖州任上路过南京时,他突发疟疾不幸身亡,年49岁,一段近三十年的美满姻缘就此落幕。

那是1129年夏季的一天。

那天,她哭哑了喉咙,流干了泪水,哀叹此后阴阳相隔、人间天上。然而,斯人已逝,活着的人还得继续赶路。

向南,一直向南,人在旅途,心却在流浪。

一年后的一天早晨,清照身不由己,随着流亡的人群飘荡到了海边。

一幅海天一色的壮美图卷映入眼帘: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船摇帆舞、星河欲转,这一切如梦似幻,让清照仿佛羽化成仙,直达天庭。

失去亲人的悲伤,在天帝慈祥的问候中慢慢消解,但对恶浊现实的愤懑,对怀才不遇的苦闷,清照再不掩饰,直截了当。不仅如此,她还殷切希望乘万里长风,离开让人伤痛的凡尘,去往一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美好世界。

可她真能忘了相濡以沫的挚爱吗?这世上真有那样的好地方吗?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仲宣:即王粲,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登楼赋》抒发去国怀乡之思,驰名文坛。随分:随意、随便。

词意:

深秋惨淡的阳光照着镂刻花纹的窗户,梧桐树叶怨恨夜晚侵袭的寒霜。酒后更喜欢团茶的苦味,梦醒时分最好嗅闻瑞脑沁人心脾的余香。

秋天快要结束,白昼依然非常漫长。遥想王粲登楼怀远、临风堕泪,只觉得如今的自己还要凄凉。罢了,不如端起美酒,随意痛饮,别辜负了盛开在东篱的菊花黄。

显然,这不是普通的伤秋词。因为除了伤时念旧的怀乡愁绪,隐约还有一种悼亡的情感寄寓其间。但与相同题材一味的凄苦哀痛相比,这首词没有一般的哭诉呻吟、扭捏作态,相反却有一丝倜傥悲慨之气,而这也正是李清照的性格特征之一,即柔与刚的完美统一。反映到作品,自然立体感更加丰富明显,艺术魅力大大增强了。

赵明诚的离世对重情重义的李清照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她曾经游离在虚幻缥缈的梦境,以此麻木神经、缓解苦痛,希望乘着鲲鹏、御风万里追寻仙山琼阁,结果,终究只是徒劳。

这世上从来没有世外桃源,哪有什么救世主?最终,流血的伤口只能默默舔舐,孤独的日子全靠自己独撑。

又到了萧瑟清冷的深秋时节。

半死的梧桐,让她情不自禁地联想起失伴的鸳鸯;山河破碎,背井离乡,更使她深怀王粲登楼泣赋时的忧郁和惆怅。但清照毕竟是清照,她没有过多的哀怨,没有幽叹呼号,只是频频举杯,将满腔忧国之愤、追怀故人之情寄托到对菊一醉中了。

清照爱酒,少女时代就爱:曾在荷塘溪亭喝得沉醉迷途,因不忍看海棠花落而“浓睡不消残酒”。婚后,酒喝得更多了。不消说与明诚相伴与共的“酒意诗情”,即使独自一人,也多次在东篱菊丛把酒临风。

醉了,回家的路上,那轮满月将她清瘦的身影拉得很长。

那些年因为明诚在,守候虽然漫长但还有希望。如今人间地下,所有的念想都成了回忆,而回忆总是让人唏嘘感伤。

那么还是喝酒吧,除了酒,清照再也找不到自我慰藉的其它办法了。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亦称“花想容”。双调小令,四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尘香:落花坠地,尘土中带上了花的香气。双溪:浙江武义、东阳两江流至金华时合并再入婺江,水流交汇处名双溪,是当时有名的游览胜地。舴艋(zé měng)舟:一种形似舴艋的小舟。

词意:

风停了,尘土中散发着零落满地的残花余香;日上三竿,我仍无心打扮梳头。风物依旧人不同,万事转头都成空。

不待张口,眼泪却止不住地往下流。听说双溪春色尚好,也曾想去泛舟散忧。怕的是,双溪那里的舴艋小舟,承载不了自己无尽的忧愁。

这首词采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借暮春之景,抒发了词人内心的苦闷忧愁,塑造出一个孤苦凄凉中流离无依的女子形象。全词格调深沉忧郁,意境浑成凄美,催人泪下。

明诚走后,清照在南国一路流徙辗转,携带的金石文物丧失殆尽。孑然一身的她,在烽火连天的瓢泊中历尽崎岖坎坷。孤独,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紧紧将她包裹,不时摧残着她疲惫不堪的神经。

独处并不等同于孤独。习惯独处的人,能坦然面对那个内在自我,并在沉思中享受人生;而孤独者,很难直面自己灵魂的沉默,他们往往选择逃避它,希冀用表面的热烈和外部的喧闹来麻醉自己。于是,孤独往往走到最后,无一例外地陷进了脆弱。

现在的清照,就处于人生中最孤独脆弱的时候。

这时,一个小丑出现了,他就是寡义廉耻、利欲熏心的小人张汝州。在清照寂寞无助的时候,他假意温存,嘘寒问暖。他的花言巧语使清照失去了最后一道心里防线。她本就不是一个淡泊之人,天命之年的她仍然向往着温馨甜蜜的家庭生活。不久,她就嫁给了张汝州。

然而,命运并没显出它的慈悲。

显然,这个贼子追求迎娶清照,不是为了她的容貌,也不是倾慕她无与伦比的才华,他所有的目的只是为了她的收蔵品。事实是,藏品远没有他想象得那么丰富,且清照抵死不愿相让。

于是,哄骗、欺诈成了日常,发展到后来,他竟然恼羞成怒,对清照拳脚相向,甚至想将她打死。关键时刻,清照就是清照,那个睿智、刚毅、倔强的女子又回来了。她认清了张的丑恶嘴脸,抛弃了幻想,她要自救。在得知张汝州是以欺瞒手段获取官职的证据后,她毅然一纸诉状将他告到了法庭。

大宋律法,妻子控告丈夫,即使证据确凿,妻子也要入狱两年。为了彻底摆脱这个恶棍,清照宁愿入狱,也不愿忍辱苟且。幸好,经过一众亲友大力斡旋,清照在牢狱只待了九天就被放了出来。

她自由了。这段可笑的婚姻终于结束了。她发誓再也不受别人的蛊惑,再也不憧憬所谓的婚姻生活。因为,她心里很清楚,没有人能替代明诚,也没有人再能唤起她曾经的情愫。她决定从此一人终老,在金华那间小屋,走完余生。

年年春色如旧,然而睹物思人,却早已物是人非。

她累了,身心俱疲,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致。懒得早起,因为描眉梳妆失去了意义。传闻双溪风景如画,或许可以泛舟游览下?转念一想,那狭长细小的舴艋舟又如何载得动如许的深愁。

也罢,还是一人独坐陋室,在寂寞中打发流年,在孤单中默默发呆,默默承受老去伶仃的苦愁。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鉴赏我选析清照的最后一首词,也是她最出名的经典之一《声声慢》。

让我们,以一颗悲悯之心和深切的同情,一起陪伴这位中国历史上才情双绝的奇女子,走完她最后的人生旅程。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双调九十七字,上片十句四平韵,下片九句四平韵。

将息:古语,即调养休息。损:极端,非常。次第:情景、情形。

词意:

我苦苦寻觅,周围一片冷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这忽冷忽热的时节,最难调养休息。三两杯淡酒,怎能抵挡得了寒风的侵袭。似曾相识的大雁飞过,却勾起了我对伤心往事的回忆。

凋零的菊花飘满大地,憔悴不堪,无人采摘,更无人怜惜。守着窗户,独自一人如何捱到天黑。更有甚者,黄昏时分,滴答作响的秋雨正一声声拍打着梧桐树叶。此情此景,又正是一个愁字概括得了的!

这首《声声慢》无疑是《漱玉词》里最能反映清照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的作品。梳理一下,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一,情感真挚,字字、句句均发自肺腑,没有半点矫饰;二,看似家常用语,却耐人咀嚼,十分精炼;三,白描勾勒,人物形象丰满,意境动人,蕴藉无限;四,声情并茂,韵律优美,千古卓绝。

尤其起拍连叠七字,仿佛公孙大娘妙手舞剑,又似珠落玉盘嘈切错杂,无不令人目眩神迷,拍案击节。难怪《鹤林玉露》作者罗大经有“以一妇人乃能出奇如此”的感叹了。

人生注定是一段孤独的旅程,尤其走到终点,往往无人陪伴。

国亡家破,亲人离散,惟一的挚爱,也故去多年。当一些达官贵人继续在西湖边欢宴饮乐,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歌谣中醉生梦死的时候,清照独自一人,在金华的陋室里,默默书写着《金石录·后续》,讲述《金石录》编纂经过以及夫妇俩收藏古玩书画的细节。

多少次,写着写着,泪水濡湿了纸页,也模糊了双眼。恍惚中,依稀显现的是明诚儒雅温暖的笑脸,以及俩人品茗赌茶、琴瑟和鸣的温馨画面......

清照搁下笔,开始寻觅,寻觅那个熟悉的身影,可,除了冷清,哪儿有丈夫的一丝气息?

窗外,两三只似曾相识的雁儿掠过,却捎不来他任何消息。院中落满了凋零枯萎的菊瓣,西风飒爽中竟然飘起了雨滴。雨打梧桐叶,沙沙作响,却更衬出周围的静寂。

还是喝点酒吧。然而三两杯下肚,暖了身子,心却越来越冷。啊,这黄昏已然难捱,那孤独寂寞的漫漫长夜又如何熬得?

带我走吧,明诚,让我早点随你去往你的世界。

校勘整理完《金石录·后序》没几年,一代才女、千古词后李清照,带着对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年72岁。

告别清照前,让我们稍稍再花点时间去浏览一下她的《金石录·后序》片段:

······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馀。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

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馀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馀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

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

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

清照,我想对你说,虽然你晚年不幸,但你书写的人生已然成了传奇,你的作品早已成为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千年来一直温暖滋润着华夏子孙的心田。

是的,你的词作绝不会因沧海流逝而褪色,不会随岁月磨灭而消失。

你曾经的快乐、苦难之魂,一定会在我们文学的传承中得到永恒的慰藉。

这几天,恰好是2022年的端午假日。搁笔之时,外面梅雨如丝,夏风中隐约粽叶飘香,耳际传来一首低婉深沉的大提琴曲《离骚》。

或许这曲、这雨,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演绎、绵延,但此刻我心中同样感受到了天上人间对清照的那份深情祭奠。

原来,千年来,清照和屈原一样,从来就不曾孤寂。

(备注:本文在加工润色过程中稍稍引用了简友东方润木的部分评论。如有侵权,当即删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2,802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109评论 2 37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9,683评论 0 33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458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452评论 5 36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0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01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50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763评论 1 29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56评论 2 31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2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30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898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97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40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07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39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