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题来自知乎的一个问题“如果火烧赤壁让诺兰拍,会怎么写剧本?”
感觉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尤其是在前天下午看过《敦刻尔克》之后。
所以认真假想了一番,如下:
“敦刻尔克”和“赤壁”同为知名战场。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关于“赤壁之战”的史料远不及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史料来得丰富。这对于“赤壁”电影项目来说,既是不利之处,但或许能让诺兰在创作上能有更多的自由发挥。
《敦刻尔克》是诺兰迄今为止导演的唯一的一部战争片。如果用他演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方式来演绎赤壁之战,那么所呈现出的效果会是怎样的呢?
在此只能小心假设一下了。我们假设诺兰导演的这部片子就叫做《赤壁之战》(女主角有可能是景甜。但是我们知道,《敦刻尔克》是没有女性主演的,所以《赤壁之战》大概也不需要)。
《敦刻尔克》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三条时间线,空中一小时、海上一天、陆地一周,三条线偶有重合之处,两两交汇处,不惜倒叙。
《赤壁之战》的三条时间线,可以是孙刘曹三方,刘备军的一周、孙吴军的一天、曹操军的一小时。
主角必须是小兵,或者上了年纪的普通军官。就像《敦刻尔克》那样。如果非要出现刘备、曹操、孙权、关羽、周瑜、诸葛亮这些有名有姓的大人物的话,我希望是侧影或背影。“雄姿英发”,有个姿势就好。
《敦刻尔克》基本没有出现具体的德军形象,这在《赤壁之战》中很难做到。实际上也没有必要依样处理。因为“敦刻尔克大撤退”是撤退,严格说来,并非对垒的战场,赤壁则是实打实的对战之地。席卷而来的曹操军形象很难做虚化处理。
按照传统认知,完整的“赤壁之战”,开始于曹军征荆州,结束于曹操败回北方。但是因为剔除了高层人物的戏份,所以荆州讨伐战中的“火烧新野”“三顾茅庐”不会展现。
这样,起始点只能是当阳长坂的大逃亡。从当阳长坂到火烧赤壁,大概是三个月距离,所以我们不必拘泥“一周”这个时间段。刘备军的时间线长度可以拉抻成三个月。
故事由一个小兵跟随刘备的逃亡拉开序幕。他是荆州人,是刘备手下的小兵。他的父母妻儿也在一起逃命的队伍里,他不想跟他们分散太远。他所在的军团全部是由荆州人组成,大家的父母妻儿有很多也在这条逃亡路上奔波。可是要奔波去哪里呢?曹操占据的北方是敌境,而东吴那边也和荆州人有着杀父之仇…
有流言说大家的目的地是不远处的江夏,也有人说刘将军要逃到遥远南方的苍梧去。去苍梧?那大家岂不是真要变成一支狼狈到底的流浪军团?
然后这名荆州小兵发现了神色慌乱的另一名小兵。从口音能听出来,他不是荆州人。他说他自己是徐州人,从很早以前就开始追随刘将军了,他一道而来的同乡几乎都已经战死。
徐州人?徐州在何方?这些荆州小兵只知道,徐州方位大概是在荆州的东面、北面。那里是曹操的地盘么?也可能是孙吴的地盘…所以,他们对这个徐州小兵并不信任,甚至很厌恶。可能只有最初出现的那位荆州小兵,对那个徐州人,还保留了些许的对待战友该有的和善。
在《敦刻尔克》里,那些英国人、法国人,会随时接收死亡,死亡威胁主要是空中的轰炸和海上的鱼雷。
而作为一个公元208年的刘备手下的小兵,不可能感受到炸弹和水雷,那一年,对于大家的威胁,可能是饥饿,还有更主要的,建安十三年肆虐中原的大瘟疫和一股一股追赶前来的曹军骑兵。
同路逃亡的平民无疑消减了刘备军的战斗力,混杂有平民的步兵军团很难迅速组成对抗骑兵冲击的有效队形。而面对骑兵时,即使只是前来巡逻骚扰的小股骑兵,如果疲惫且饥饿的步兵不能立刻组成坚固阵型进行防御的话,那么步兵们也就只有被屠杀这一个结局了。
还有瘟疫。作为主角的荆州小兵,父母在突然间便奄奄一息,他们劝他不要管他们,得赶紧带着妻儿逃命。他送他们远离大道,对着他们磕了头,留下大部分干粮,然后带着妻儿去追赶自己的同伴去了。
在这追赶同伴的过程中,他会远远看到抱着婴儿单骑脱出的骑白马的赵子龙,会听到远处张翼德在当阳桥的一声怒吼。当然,他仍然没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他们的神情和面容。
在漫长的逃亡过程中,这位作为主角的荆州小兵和妻儿当然会亲身面对来自曹军虎豹骑的砍杀,但最好是由那个如孤雁一般的徐州小兵出手将他们救下来。
在当阳,大家听说有大人物从东面来。难道最终的目的地是在江东?可那儿的人不是荆州人的不共戴天之敌么?
这条时间线的尾声,已是寒冬。荆州小兵和徐州小兵一起远远看着道士打扮的诸葛孔明在夜晚高处的祭坛上跳出奇怪的舞步,然后风从东面吹来。
这两三个月中,无论是荆州人、徐州人,还是吴人,都在摩擦中,暂时交融在一起。对于很多荆州人来说,自己的亲人在逃亡路上,死于饥饿和曹兵。还有致命的瘟疫,应该也是曹兵由北方带来的吧。所以他们即使比吴兵更加清楚曹军的可怕,但也更加有志气同仇敌忾,拼死一战。
而对于吴兵来说,荆州人是杀了孙将军父亲的仇人,但为了让自己的父母妻儿不至于像荆州人的父母妻儿那样狼狈逃亡,看来也只能好好打一仗了。何况大家的并肩作战,也就只在这一夜而已。
接下来是孙吴军的一天时间线。
还有曹操军的一个时辰时间线。
那一天,是赤壁决战的那一天。
那一个时辰,是赤壁火起的一个时辰。
限于篇幅,这两条线不再详细叙述。
只提一点,就是三个月时间线中的荆州兵和徐州兵,在赤壁的火焰中,会看到曹操阵营里,被杀死、烧死的同样来自荆州和徐州的士兵。在这部假想的电影里,曹操大军当中的荆州小兵和徐州小兵的的时间线,只有一个时辰。拥有三个月时间线的荆州兵、徐州兵,会在某几个镜头中与只拥有一个时辰时间线的荆州兵、徐州兵互相杀戮,然后他们愕然发现倒在脚下的敌人的面孔,对自己而言,曾经十分熟悉(当然,脚下的尸体中,大部分还是之前从未有过的交集的青州兵、冀州兵、豫州兵、吴兵……)。
所以,即使这部《赤壁之战》是在努力模仿出《敦刻尔克》的那种感觉,但像后者那样无数民船以家乡之名前来救援的感人场面,大概很难在《赤壁之战》中构思出来吧。
这就是经典作品的难以移植之处。
最后,东风将大江吹燃又吹熄。暂时的和平到来,那是在无数年后。
那时,文人泛舟在月之下、江之上。
在《赤壁之战》结局,对应于丘吉尔的演讲的,该是那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或者那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最后的最后,应有字幕提示:苏东坡的“赤壁”,其实并非三国周郎的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