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篇末赋诗一首,最后一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近百年的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王侯更迭,竟然付予一个“梦”字,真是令人唏嘘。
翻看过三国的人都会明白,作者是拥刘反曹的,同样登基称帝,曹丕是“篡炎刘”,刘备是“续大统”,可是撇开称帝方式不说,在那样的乱世里,除了汉王朝直系子孙之外的人忝居地位,有谁不是“篡位”的?曹操暮年时说:“向使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若要论英雄,曹刘孙三家,真正算得上是个豪雄的,独有曹孟德一人。
孙仲谋继承父兄基业,镇守江东,韬光养晦数十年,又是联蜀抗曹,又是称臣受爵,一江之隔,江北、蜀中战火纷飞,唯独江南安然无恙,孙权是智者,是明君,早年知人善任,独霸江南,晚年狭隘自负,是个乱世英雄,但不算是豪雄。刘玄德始终叫嚣着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可从西汉至东汉末年上百年时间,世代传承,血缘早已淡漠,谁知道这一层关系是否可靠,倒是便宜了刘备“皇叔”之份。“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而刘备得到了二人终难成就一统大业,人算到底不如天算。张飞曾谩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反观刘备前后依附数人,如此看来,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那么曹操呢?没有父兄基业可继承,也没有宗室背景可显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算是白手起家了。曹操虽被称作“奸雄”,但为人豪气明理,善于猜度时势,任用贤能,帐下猛将良才比比皆是,又坐拥江北财粮,不输于孙刘。所谓“豪雄”,不是没有一丝污点,也不是满口仁义道德,正如“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所言,“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从实力和权谋上而言,曹操完全可以取汉献帝而代之,不过他很明智地退了一步,在他这一代人身上,四方诸侯争相割据,试图问鼎天下,若是称帝,必将成为众矢之的,但曹操还是很成功地为自己的后人准备好了一切,于是,有了曹丕的“废帝篡炎刘”。
在《三国演义》里可以看到太多“身前身后事”的桥段,曹操临终前的交代,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的《诫子书》,曹睿托孤司马懿等,可是哪有几人能料到身后事呢?曹操不会想到自己的江山会被司马氏所篡,无非是告诫后人有所戒备,刘备大志未酬,临终相托也算是其言也善,诸葛亮想借七星灯续命,结果算不过天意,若要说身后事还有成功遗留的恐怕只有曹操了吧,时至今日仍没有人能破解他的七十二疑冢,一睹奸雄真身。
早先时候看过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书中齐国士子田常自刎前称赞秦孝公:“君之胸襟,图霸小矣,君可王天下”,战国和三国是广为人知的两个乱世,许多种可能性在这两个时代里迸发出最大的火花,自古英雄逐鹿者,无非天下二字,历史其实是重复和循环的艺术,有些时候,会在曹操身上看到秦孝公的影子。商鞅对秦孝公说:“秦国实行变法,代有明君,大业可成”,其实放在曹操身上也是如此,他明白称帝的梦想无法在自己手中实现,便为自己的儿孙准备好了所有,就等那一纸逊位诏书。
《三国》的所有思考似乎都凝结在那一首《临江仙》里,想要多加辩解都无法赘言,你不得不承认,许多那个时代里那些人的梦想和执着,以及那些个曾经辉煌一时的人物真的就“都付笑谈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