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终于,网上放出了自己本科生科研暨毕业论文,算是本科时代的完美的句号,这里要感谢很多人: 首先是总是相信我,关心我的人:爸妈,杨老师,以及侃侃等所有武汉派成员,没有你们的支持和照顾,我也许早就放弃了。
其次是不相信我人,就像Christina Aguilera 【Fighter】里唱的:(还不知道怎么贴歌 自行脑补)
一些心得:
背景小介 绍: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貌似是微分方程领域凑合的杂志之一,虽然如此,作为一个数学本科生,我还是很知足的。用老师的原话说:这个在北大是可以随便当博士论文的,嘿嘿。
关于本科生 科研:大二开始申请的一个小课题,计划是用大三 一年时间做篇小论文。话说申请时那是相当激烈,基本上老师都被人找了,要不是。。很多原因。。我是跟不到他的。
战略期望值:不要指望能做出什么东西,用老师当初原话就是:这个就是积攒个经验,感受一下研究是什么感觉。毕竟,之前不管是中考高考,期中期末,各类奥林匹克,做的题一般都是有答案的,一般都是可以用学过的“招数”解决的。而“科研”要做的是没有人做出来过的: 一般来说,想做一个结果让大家感兴趣(i.e.可以发表个好杂志),那必定是很多人已经思考过/正在做的课题,所以要做好心理准备:常规“套路”很可能是死胡同,换言之,原创性思维很重要,要想“别开天地自创一家”(如Galois),你就做梦吧,我开始时根本就没有做任何梦,最后真是抽到大奖超越梦想了。总之就是:打经验升级,不要想捡到宝物。
过程:开始大家都是有5分钟的热度的,兴致勃勃听了老师的介绍,熬几个夜翻翻老师推荐的书和论文,一般有两种感觉:
1.啊,先修的东西这么多啊,推荐的论文A中引用了B,B中ref了C,C中。。。
这个很正常,我也碰到过,俗话说“台上5分钟,台下10年功”,有些东西看懂是比较难的部分,不然就不会有这个笑话了:把Enlish读成应该累死的,大学上了数学系。面对这种情况,坚持是有点小难的,克服一下吧。其实很多时候本科生科研end up with读书报告,其实这也是很有收获的——记住一点:付出总会有回报。
2.哦,原来是要这个啊,这个怎么做?!有什么方法/手段/工具可以用吗?老师答曰:有还等着你来做!
话说本人的情况跟2像一些,这类课题的利是:上手快(感谢杨老师选了那么好的课题给我),弊是需要很多“冥想”/运气,而且不一定有结果。正如前面提到,既然你能看懂,就该指望有很多人可以看懂(毕竟我&99%的人,跟我现在导师的导师——Simon Donaldson——绝对不是一个数量级别的)。个人很喜欢这类课题,因为"A soldier has the advantage of being able to look his enemy in the eye"【Gladiator】,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就是把问题无时不刻放在脑子中,不管是打球,看美剧,击剑——话说很多电影电视中(如【名侦探柯南】/【House】)都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情节——前提是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想当初我的几个original idea就是在133追完美剧(11点熄灯)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时得到的。So:always be prepared to discover.
常见情形:做了一段时间放弃了,原因很多种:我要(重555)考GRE,Toefl,我有很多课要修,这个继续做对我申请也没有很大帮助,反正可以再PS里写了。。。杨老师还是很有远见的,也许是这种情况见多了,第一次碰面(很十几个学生找他)时就澄清:“如果你们就是想在PS/CV上加一笔,我完全能够理解”——事实证明确实很多人这样想,我不否认我有这样想,不过还是那句话: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生活中不缺少动力,而缺少发现动力的眼睛。我的动力有:我想证明我比别人强,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既然做了我就要对得起自己;以及我就是喜欢研究的感觉,我以后想做纯数(这个其实跟本科生科研的经历是相互作用的)。。。
结束语 :俗话说:过程比结果重要,也许吧,不过有时候结果还是蛮重要的。有时候还是会后悔没有早点把文章投出去,因为申请时没怎么用上,有时候幻想:如果现在我申请,Princeton会不会给我offer呢?(当初连拿拒信的想法都放弃了,该死的GRE!呵呵,anyway, that's another story)
这篇文章可以很轻易砍成2篇文章发表的,不过杂志的级别必然要打折扣,所以最后的一个心得,也是杨老师给我最大的教导:要沉住气,质量永远比数量重要! ——就像我前一篇日志所说,有些东西经历了才会明白,不过至少这一次,我没有选择我所认为的“捷径”,长一智without吃一堑——生活中有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比如我对朋友的理解:在精不在多)
——2009.3.29 at B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