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解
越来越觉得,一个人的课堂,体现着一个人对学科的理解,对学习的理解。特别是语文,课程目标不像其它学科那样具体明确,比较笼统模糊,每个人的课堂,体现的是自己对语文学科的理解。
这次作业,使自己有机会想想自己怎么理解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前提定是语言文字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判断其是否姓“语”,就要看其是否真正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这样就不会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在这一前提下,语文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三点。
一、目标寓活动
每节课都有一定的学习目标,每个老师实现学习目标的方法各不相同。感觉相同的一点是,要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学习目标。备课时,明确学习目标之后要思考的是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学习目标。
如九上第一单元,“揣摩诗歌意境”的学习目标,不能靠老师一首诗一首诗讲解意境,可以设计活动,“从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组句子,想象画面,写一段话。可以用以下句式:这句诗选择了____等意象,构成一幅____的画面,(具有___的特点)给人___的感觉。”
学生通过这样读一读,品一品,写一写的活动,慢慢就会明白,意象本身的特点,意象的修饰语,意象的组合,合在一起,构成独特的意境。
二、学中有收获
语文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思维参与的学习活动,只能是虚假的学习活动。
如九上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故乡》与《我的叔叔于勒》都用到了插叙。怎么让学生理解插叙及其作用?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是“分别按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事件本身顺序)梳理故事,对比不同,课文叙述顺序有什么好处?”
学生通过自己的梳理比较,就能够发现,《故乡》中插入对记忆中故乡少年闰土的描写,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闰土的形象经历了从小英雄到木偶人触目惊心的变化,使得闰土的形象更完整。更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辛亥革命十年间,中国农村的凋敝,农民处境的悲惨。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不同顺序的比较,可以发现,把于勒过往经历插入到盼于勒之后,不仅仅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还在文章开始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随着于勒境遇的变化,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就更形象地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虚伪、势利,使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更丰满。
学生通过自己的梳理,就可以辨明什么是插叙,插叙有什么作用。比单纯靠老师出示定义,讲解定义,效果要好。
后来看到陶行知《行是知之始》,说到孩子经历各种各样的甜,白糖、红糖、芝麻糖、甘蔗、甘草,才知道抽象的甜。经历各种各样的具体的热与冷,才知道抽象的热与冷。这有点像怀特海提出的教育的节奏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关注学生学的过程,是不是就有这样的意味?
三、指向须明确
学习活动指向什么学习目标,指向一定要明确。一个学习活动一定要能够解决一个明确的问题,一个学习活动不要附加杂糅的问题。这看起来好像废话。自己也是从失败中得来的。
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在分析人物形象环节,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是设计插图。
要求:1.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情节(情景),可以用自然段序号表示,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该情节(情景)。
2.设计插图
(1)仿照81页插图设计,凸显画面主体部分人物,给人物配上语言,内心独白等。
(2)除了画面主体部位的中心人物,你还会在画面侧面画上谁或哪几个人物?也可以配上人物语言、内心独白等。
如果不用图画展示,也可以用语言表述自己要设计的插图。介绍“画面的主体部分是……”(人物,表情,语言,心理),主体部分的侧面是……”
有学生设计了菲利普夫妇确认于勒身份后,菲利普的惊慌失措,克拉丽丝的暴怒。自己想利用这幅插图,让学生结合文章中菲利普夫妇的描写,分析是把菲利普夫妇并列放在画面中间,还是把克拉丽丝放在画面主体部分,把菲利普放在侧面?通过这样的活动,分析菲利普夫妇性格及其异同点。并且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理解故事的高潮部分表现的人物就是故事的主要人物。并进一步理解怎么判断故事主要人物。(这一课不少学生认为于勒是主要人物)
本来还挺满意自己的设计,讲课过程中,才发现问题多多。
后来才明白,自己从情节角度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把情节与人物混在一起,做法非常不恰当。并且自己设计的一个活动,其实杂糅了三个问题,故事情节的高潮,人物形象,主要人物。 想想备课梳理思路时,总觉得条理不清晰,不能循序渐进逐层深入解决问题。其实就是自己设计的学习活动,指向不够直截了当。
特别是在语文学习任务群提倡情境性的环境下,给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境,更要有清晰的认识,自己设计的学习活动,到底指向什么目标?能不能达成目标?一个学习活动能够透彻地解决一个问题就行,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
如果从理解人物形象角度设计,可以怎么设计这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呢?
试修改如下:
设计经典小说人物画廊,你会把菲利普夫妇和我们这册课本中哪篇小说中的哪个人物放在同一个栏目(板块)中,结合课文中有关菲利普夫妇的描写具体分析。
感觉这样的设计直指人物形象,不用绕弯,更简单直接。
而学习怎么判断小说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可以在本单元学习结束后,再结合三篇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总结。
有了这次教训,才明白,一个教学设计指向一定要明确,解决一个问题,达成一个明确的目标即可。
感觉面对教学设计,无论自己在设计之初是怎么想的,一定要再对照教学目标,静一静,想一想。就像面对一幅画,近看看,再走远一步,从不同角度看看。因为有时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来,才能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