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每个大龄未婚男女青年都不可避免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家中长辈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男女青年都选择晚婚,甚至单身不结婚。很多未婚男女青年给出的不结婚的理由是三观不同,无法将就。
一句三观不同,道尽了现代男女心中对爱情,对婚姻的看法和坚持,每个人都似乎只愿意走捷径,都想寻找心中三观相近的人,可茫茫人海,找一个三观相近的人何其艰难。更何况对于普通人来讲,一个人的三观在短时间里很难看出来,这需要在长时间的接触沟通磨合中才能逐渐明朗,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浮躁的社会环境,让人很难沉下心来去了解一个人的三观,这也造成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而拒绝去了解一个人,进而了解一个人的三观。
我们正处在一个通讯极为发达的年代,网络聊天,微信视频都十分方便,沟通联络也毫无障碍,即使是异地恋,交通工具的便捷,也能让恋人在很短的时间里见面。可为什么这种通讯和交通方式的发达并没有带来情感交流上的愉悦和了解,也没有带来三观上的共鸣和包容,反而让人与人之间多了一层隔阂。
反观我们的父辈,在那个联络极不方便的年代,很多人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些人在结婚前,很少同另一半接触见面,更别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交流和共鸣,可也和睦恩爱过了一辈子。
我的父母在结婚前,很少见面,父亲在遥远的新疆服兵役,四年没有回家,两人经人介绍,全凭书信来往,新疆和湖北,中间隔着千山万水,荒野戈壁,有时候遇到大雪封路,气候恶劣,一封书信,一个月都无法送达,可即使这样,也未能阻止两人交往的热情。
父亲复员回家后,立即同母亲结婚,那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后来两人恩爱度过几十年。我经常见到的状况是:母亲在做饭,父亲在择菜,母亲在洗衣服,父亲在旁边递衣架,母亲在打牌,父亲在旁边给母亲倒水。
几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两人也争吵过,父亲年轻时脾气倔强古板,母亲选择了包容理解,并支持父亲在年近40岁的时候退出体制内的生活,辞职下海。母亲身体不好,在住院时,父亲不休不眠,睡在病床前。两人相濡以沫几十年,到了晚年,我觉得她们的感情越来越好,现在他们的状态是:一日,两人,三餐,四季。
纵观父母身边的好友,大多都是结婚三十年以上,都是相亲相爱踏实过一辈子的人,平日里为人处世大方得体,待人接物温和有礼,三观都很正,所以在经营感情和婚姻的时候以一种宽和柔软的心态去对待,岁月对他们也回馈不薄。
我在平时跟这些叔叔伯伯们聊天中,他们对如今年轻男女谈几年恋爱动辄分手,结婚几年,上有老,下有小还离婚的事情表示不满,也不能接受。在他们看来,婚姻的含义包含以下几点:
没有人的感情和婚姻是一帆风顺,平静无波的。婚姻本就是一个相互磨合,争执,包容,尊重,理解,照顾,进而完满的一个过程。
婚姻也是一门生意,付出时间,心血和真诚去用心经营呵护的。
在这个世界上,也根本不存在三观完全契合的两人,即使在初见时,两人三观相近,随着社会经历,个人阅历,性格塑造的影响,在漫长的婚姻生活里,两人也会有不同的三观产生。而初见时两个不同三观的人,在日后的婚姻生活的磨合下,有可能产生类似的三观。
可如今这个爱情快餐化,草率化的年代,男女之间因为一点小事就吵架分手,一言不合就冷战分手,一有矛盾就离婚,一有诱惑就出轨,没有耐心听对方解释,没有耐心给对方改正的机会。
仿佛每个人都在强调自我感觉的重要性,只要不符合内心感觉,觉得自己受委屈的情况出现,马上心生嫌隙,掉头走人,从而一别两欢,各安天涯。极少有人愿意停下来等等,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听听内心的声音,心存珍重,惜人惜物。
这也是我们80后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双方长辈宠着长大,受不了一点委屈,进而演化成自我意识极强的人,学不会宽容平和对待身边人。长大后,遇到爱情,走进婚姻,依然是一副以自我为中心的姿态,仿佛身边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一点点不如意,就上纲上线,上升到三观不合,无法将就的地步,看似很有原则和底线,其实缺少的是耐心,宽容和责任感。
当然,万事不能过于极端,我们并不是说要两人三观完全背道而驰的人强行在一起,在漫长的婚姻中去宽容,去磨合,这对男女双方来讲,是一种桎梏和折磨。
我们强调的是两个人本性不差,三观都正的人,如果出现矛盾纠纷,应该以一种包容理解的心态去解决问题,迎接困难,而不是一拍两散。每个人都想找三观相近的人,可是出现问题就逃避,就互相指责,面目可憎,抛弃道义责任,无道德约束,请问,这样的人,你有三观吗?
岁月漫漫,找到一个三观相近的人是何其幸运。我们希望每个人在找寻三观相近的人之前,学会树立正确的三观,放慢脚步,宽容有耐心,只有你拥有这样的心态,你才会找到三观正确的人,进而找到三观相近的人,或者在日后的生活中磨合成三观相近的人。
请慢一点对待生活,有耐心对待身边的人,一生很长,多一些宽和与温暖。
十分喜欢诗人木心的《从前慢》这首诗,里面写道: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