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几年之后会发现,原本从同一水平线出发的人,距离会逐渐拉大,甚至大到离谱。曾经考入同一所大学,在一个教室上课的同学,境遇却全然不同,所以前段时间流行过一篇文章“你同学都年薪百万了,而你还在抢几块钱的红包”。
虽然很多鸡汤都在强调,不要和别人比较,要走自己的路,但当自己的路越来越窄,别人却越走越广阔,难道也不该反省自己吗?那么究竟是什么在不知不觉中就拉开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先说几个故事。
阿东和杨曦是一家线上教育公司的同事,有一天老板突然提出了一个项目,想让阿东和杨曦一起完成,但项目的难度几乎是寸步难行的。阿东接到任务之后,整个人都懵了,开始跟杨曦抱怨老板的决策。杨曦则陷入了思考,并开导阿东说有挑战的任务才能让自己成长得更快。
面对同样的项目,同样的困难,以上呈现出了全然不同甚至相反的认知。一个是觉得自己倒了大霉,扎摊上这个事了呢?另一个却把它当做是自己成长的契机。
以前读书的时候,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看法是,自己是聪明的,只是不努力。其实“能努力”以及“能坚持”本身也是一种聪明人才有的稀缺能力,他们往往能看到未来的前景,从而产生动力,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而这些认知差别会导致完全不一样的行为,一个积极主动,一个逃避抱怨。产生的结果也会天差地别。
对事情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世界的认知,每一个都会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因而虽然很多人生活在同样的世界,看到的东西,收获的东西却完全不一样。
有的人从来没有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因此活得特别别扭,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活得十分不真实。
有的人缺乏对他人的正确认知,导致误会连连,处理不好感情和关系。
在现在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如果缺乏对外界的正确认知,也许就会被一个时代远远甩在身后。
那什么才叫正确的认知,我相信谁也不敢有确定的答案,没有恒定的正确认知,但却可以持续续让自己的认知升级。无论是从经历,书籍还是他人帮助上,我们都要有意识地刷新自己的固有认知。不断打磨晒选,去粗取精,进步升级。
那么可以回头想想,我们对于工作中,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是如何认知的呢?是否会出现认知偏差呢。心理学上总结过许多认知偏差,包括基本归因偏差(人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身,失败归因于环境;而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环境,失败归因于其自身。)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等等,几乎每个都是下意识发生的,没有深入的思考,几乎都无法发现。所以我们平时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是否真的理所当然?都值得反思思考。
为什么谈恋爱我又被甩了?仅仅是对方是个渣男?
为什么工作没有成效?仅仅是平台不够大?
为什么经常不开心?仅仅是因为没钱或者天气差?
当我们去审视我们如何去认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的时候,才会发现人真的很会自己骗自己,自己安慰自己。
其实在心理学上,对自己认知的审视叫做元认知,可太多自以为是的人根本就没有这种深入的心理过程。因此恍恍惚惚就是一生。
以前人们总会说,态度决定一切。其实态度就源于认知,态度可以假装,可以调整,但认知却是实实在在的,你也许忽略了它,它却一直支配着你后续种种的行动。
所以,先别急着断言或行动,你对人和事的认知,真的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