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店流连,指尖掠到安妮宝贝的新书《月童度河》,深色调的封面,手臂有神秘纹身,异域气息,小小惊喜,买下。
对于我来说,喜欢一个作家,是她的书,不会被整整齐齐码在书架上,而是会被放在随处可见的地方,闲暇时反复阅读,仔细琢磨每一个字句,自己的笔尖也会不自觉地流出类似的句子,带有她的影子。脑海中不经意间浮现她的句子,是漫长岁月中她存在过的痕迹,跟随安妮的脚步,我独自走在阅读的路上。
初见,阴暗,隔阂
从高中开始看安妮的书,第一本是《八月未央》,在课业忙碌的小小间隙中阅读,那时仿佛是对学生时代禁欲主义的一次逃离,写那本书时的安妮,还是一个迷茫,不安的少女,追随着,探索着俗世的规则,想要打破它们。书中多为城市边缘男女颓废、放荡的爱情,读来痛苦而绝望,有些气氛阴暗,让人不忍卒读,难以接受。时而隐晦时而大胆的性描写,香烟,码头,天台,酒吧,凌晨都市街头,是那些黑暗故事发生的场景。一个乖巧的学生,不理解一个叛逆的少女,甚至有害怕,有逃离的想法,用来形容那时我与这本书的关系,最合适不过。但无论如何,读安妮的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一次秘密的放逐。
挚爱,温暖,依赖
最喜欢的安妮的书,是后期的《素年锦时》,就像书名一般,书中更多是往昔回忆、生活小事、人情分析、文艺见解,还有一篇素淡的小说,文笔平和了许多。月下小酌,月光淡淡的,从葡萄架的缝隙中洒下来,伴着回忆入睡。《素年锦时》里的文字,就是在这样淡淡月光的氛围中写就的,当年那个叛逆迷茫的少女,成为了眉眼和顺的母亲,眼前的风景,变得温柔清简。旧日南方的大宅,童年的嬉笑怒骂,母亲的心灵手巧,爷婆的勤劳简朴,山村的静好岁月,被一一回忆起来,落在纸上;咖啡馆中独特的存在,搽孔雀蓝指甲油的女子,吃抹茶蛋糕的男人,植物气质的女子,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亮眼之处,这些也被一一记录下来,成为生活中的绝妙风景;喜欢一部电影,故事深刻,感情热烈,成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印象,勾起细小感想。而这本书中的一切,现在始终陪伴着我,书本多次翻看,纸张些许泛黄,带有岁月之痕,但每一次读,心中都有温暖的情意在,心底深深的依赖感。
重逢,成熟,蜕变
再后来,安妮改了笔名,变成了庆山。关于改名,安妮没有做出太多解释,简单中意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步调,无需太多言语的解释。
习惯了叫她安妮,仿佛一个老朋友,每次阅读就像是一次对话。新的笔名,会不会是一个新的安妮呢?带着疑问和好奇,我读了她用新的笔名写的书《得未曾有》,书名取自佛经,带有更多哲学意味,而内容是一本采访手记,她的旅途从江南延伸到甘肃,在长途旅行中,她遇到了四个陌生人,从相会到交集,从陌生到了解,与他们对话,了解他们的生活:厨师、摄影师、年轻僧人还有老琴人。面对陌生的生命本体,她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脚步去探寻那些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存状态,不同的生活态度,加上个人观点,节奏分明,步伐清晰。庆山,或许是一次改变,不断地吸收,不断地清空,不断生产,一次次重新发现自己。她始终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女子,走着自己所坚持的道路,不偏不倚。
新生,转换,跋涉
在新书《月童度河》中,她仿佛在完成一次跋涉,以婴儿的初心和速度,完成生活大河的渡过,迎来一次新生,人到中年,人际关系渐趋稳定,老朋友无需太多交流,彼此能明白各自的心,母亲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女儿的成长成为生活的重心之一,陪伴,观察,思考,做一个睿智,温和的母亲,带她去寺庙,去夏令营,去旅行,见识不同地方的人或事,培养她的中性气息,坚韧姿态。有些是零零碎碎的字句,记录日常生活点滴,内心小小感触,对书籍,对佛经的些许看法,虽然更多的是私人的感受,但读来让人有安静坚定的力量。两三篇小说,虽是俗世男女的情爱,但却渗透了自己对于爱情的理解,精神的愉悦,信仰的虔诚。书中有女童的简笔画像卡片,不知所指是女儿,还是新生的自己,总之,它代表了一种新的姿态,坚定地步入人生新的阶段。
读安妮宝贝的书,从不理解、抗拒,到温暖、熟悉,自己也在思考她的生活态度,不断吸收,定时清空,不断生产,随时保持鲜活而清醒的生命,用文字与世界相处,与自己和解,而交际寻求简单自然,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生活就会轻松得多。追随她的脚步,我仿佛找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管外界如何阴暗繁芜,内心坚持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学习,阅读,写作,总会有一种适合现在的自己。有机会,多出去走走,看看世界其他角落,或许会发现生活的多种可能。一个人的文字,会随生活阅历的增加而发生某种改变,安妮每一个阶段的文字,写的都是当时的自己,希望自己笔下的文章,也能成为某一时刻自己的写照,伴随生活,长久地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