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材 活化言语
——赏黄转华老师执教《猎人海力布》有感
熊思敏/文 2019.3.26
《猎人海力布》是一篇高年级的中国民间故事,立足点在于篇。上面提到的童漫习作与阅读是相通的,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巧用教材,活化言语。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搭建句子支架,概括主要事件
借用关联词“因为……所以……”作为支架,帮助学生概括课文的三件事。瞬间 降低了难度。以下是三位孩子的汇报情况: 生1:因为救了小白蛇,所以得到了宝石。 生2:因为精通了动物语言,所以知道了森林里即将有危险。 生3:因为救了村民们,所以最后自己变成了石头。 如此训练,学生的说话表达显示出条理性、规范性和完整性,把言语活化了。
二、 转变人物角色,复述课文内容
前面三件事件的概括给课文内容的复述作了足够的铺垫,按照以往的教法,老师 接下来肯定是让学生把三件事串联起来,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虽然这是一种方法,但是过于生硬了,教学痕迹明显。于是,黄老师巧妙地设计了生活场景,转变人物角色,从读者转为文中的人物——海力布,学生的话匣子顿时打开了,言语也活化了。我们重温一下这个环节的设计吧:我曾经是一个猎人,几百年前的一天……这样无痕的教学是非常值得提倡和学习的。
三、 提取关键信息,边教边学边用
在教重点句“他热心关注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 下很少的一份。”在此句中,黄老师敏锐地捕捉到教学点“每次……他总是……”作为训练点,善于创设情境,如:“每次村民不够柴火,他总是……”来进行边扶边放的三段式句子教学。
四、 贴近儿童生活,巧设迁移练写
在课末的迁移练笔,更是画龙点睛。现代教学最应该训练的是非连续性言语片段 训练,这恰好能体现出语文的实用性和生活性,利用写碑文的形式,更能贴近儿童的生活。语文本来就是一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综合性学科。然则这点我们往往都忽视了,而黄老师正是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她是这样设计的: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现在还能找到叫“海力布”的石头,石头上面记载着他的故事。海力布是个热心助人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力布还是个舍己救人的英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此设计,既能升华海力布的伟大形象,又能回归课文总体,一石二鸟,活化言语了!
课本教材只是我们的模板,作为一个引子,我们应该从中学会表达的方法,然后真正地落实表达,指向语用的训练,让学生的知识从文本中来,到生活中去,由此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