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制定一些奖励机制或是奖惩措施,来巩固已取得的成效。
那试问,当这些机制、措施消失的时候,学生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现在学习,也得不到奖励了。”不免有些失落,学习热情也会骤减。可是,我们反过来想,这些奖励本来就是外在的,为什么学习是自己的事,反而需要别人来奖励呢?
这是因为对学习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当然也谈不上建立兴趣。
养成一个习惯需要四个因素:触机、行为、奖励、信念。
你会发现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奖励呢,凭什么学生学习不给奖励呢?
那是因为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奖励是自己给的,为了鼓励自己能够坚持下去。可是学习过程中给与奖励也是为了得到鼓励呀!(竟然自己把自己问住了,难自圆其说了)
说来也是,毕竟我们大人做事的时候还是需要通过得一些名次,甚至称号来帮助我们前进呢,更何况学生呢。这值得我们反思。
外力为辅,自发为主。
那么如何逐步卸掉外力?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呢?
小学生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都尚不成熟,形象思维为主,天真活泼。如何告知他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你要自己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依靠奖励来督促你。”
帮助他们建立兴趣,是不是找到快乐就喜欢学习了呢。或者说我从学习中能得到什么,比如帮助我了解了我们生活的地球,我知道了热胀冷缩,等等。可能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已经很棒了,从不知道到知道,已经进步了,也可能是功利性的世界让我们对这些微小的成长不屑一顾。
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在学一个新的领域的知识的时候,比如说通过看书来学习,我们会觉得很枯燥,晕头转向。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建立对这个领域整体的认知,我们并不清楚现在学习的是哪一块,我进行到哪个步骤了。
没有成就感,是造成我们进行不下去的一个主要原因。那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那就去看一些知识框架,整体了解这个领域。
再回到学习这件事,如何建立成就感与整体认知呢?
成就感的建立,离不开老师与家长,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肯定,那表示自己对自己的一种接纳,更是自豪。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这里讲的就是自信,对于那些不自信的孩子来说,要多多给予关注与鼓励。
整体认知就比较复杂了。(目前我还没有想到好的方法)
咱们先来谈谈这个,你对一个孩子说学习的重要性,他不懂吗?他懂。他不懂的是:为什么要去学习?能为我带来什么其他事情不能带给我的东西呢?这是关键。
我记得在我小时候,也不懂得为什么要学习,只知道老师要求这样做,也不是自主地想去这样做。
现在的社会,对成绩很看重,虽然新课改的提出,也已经改变了部分家长的认知,但要改变所有家长也比较难。而且我很想知道的是,那个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最后的发展是怎样的。
不得不说,有的时候,教师在培养孩子的同时,也在毁灭孩子——齐校长。比如说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学习,就会占用他本来打算培养爱好的时间,而且有可能这段时间不会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因此,我们就是在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或许他们在这段时间可以发展一项其他的技能呢。
想要让学习卸掉外力,就要改变学生的认知,甚至是他们对自己重新的定位。
文/折耳猫 20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