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曾言: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个极也体现在喝茶上。宋朝从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到民间百工,没有不喜欢喝茶的。
《大观茶论》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王安石《议茶法》亦云:“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宋代茶文化可谓空前繁荣。
皇帝著书,号召喝茶
宋朝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赵佶,嗜茶成癖,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兴致高时还会亲自动手弄茶喝。
亲自烹茶还不尽兴,还为此特地写了一本茶经——《大观茶论》,详细介绍了喝茶的方方面面,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
茶之佳品,皆点啜之
宋代的喝茶方式不同于唐代的煎茶,也跟我们现在的泡茶不同,他们那会推崇点茶。“茶之佳品,皆点啜之。”在宋人看来,好茶一定要点着喝。
碾茶为末,注之以汤
关于如何点茶,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作了详细论述, “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意思是将茶叶碾成粉末,倒入开水,再用茶筅不断搅拌,有点类似我们现在泡咖啡奶粉。只是它不像我们这般随意,它有一整套完整的器具。
群体茗战,斗色斗浮
斗茶也称为“茗战”,据考起源于福建建州,是当地茶农们的一种竞赛活动,其核心在于评判茶叶品质的好坏、点茶技艺的高低。实际上就是茶艺大赛,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拿出各自的茶叶进行点茶,最后看谁点出的茶最好。
其评判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颜色,颜色越接近白色,得分越高;二是泡沫,浮在表面的泡沫消失得越晚,得分越高。统称斗色斗浮。斗茶赢家的茶可作御茶进贡,献茶人也能升官发财。
黑盏白茶,焕发其色
当然,要想在斗茶中胜出,除了要有过硬的点茶技艺和极高品质的茶叶,在器具的选择上还得特别讲究。
厉害的斗茶人在斗茶时,都会优先选择建窑黑釉兔毫盏,一是因为拿着顺手,“其胎体粗厚能以手捧持”;二是因为黑白相衬,兔毫盏的黑最能衬映茶面的白。即宋徽宗在《大观茶论》里说的“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
紧而不散,有节不滴
除了兔毫盏,还有另外一个关键角色——汤瓶。汤瓶,又称执壶、注子,南宋审安老人著《茶具图赞》称其为“汤提点”。《大观茶论》专门论述了此物在斗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圆小而俊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善幻能变,心手相应
分茶,亦称“茶百戏”、“汤戏”、“水丹青”,类似现在喝咖啡时的拉花。只是咖啡的拉花是利用奶泡来进行,分茶则不添加任何额外的东西,只是巧妙地利用注水和茶筅的搅拌来创作。
善于分茶之人能让茶面幻变出各种奇特的画面。从这些碗中图案里,观赏者和创作者能得到许多美的享受。
酷爱分茶的杨万里对此有详细的描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据说当时有一位福全和尚,最擅长此道。他茶艺通玄,可以同时在四碗茶上做文章。每碗茶汤表面都打出一句诗,连在一起竟是一首四言绝句。手法之巧妙,让人啧啧称奇。
东渡日本,遗风不绝
之后,由于准备过程的繁复,点茶从元朝起逐渐衰落。而后加之明朝对茶叶加工方式进行了改革,由之前的蒸青变成了炒青,世人也找到了更为简便的饮茶方式——泡茶。至此,宋代的点茶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只留下与此相关的史料和书画作品。
好在其流传到了日本,并传承至今,变成了现在的抹茶,且逐渐发展成了以“和、敬、清、寂”为宗旨,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书房家居 ● 茶室家居 ● |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端居艺术馆:杭州五常大道156号西溪创意园9幢2层
预约热线:0571-8585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