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里挂了一幅字,先生从左往右读,太太从右往左读。两个人看似都满意了,思维逻辑和出发点却不尽相同。
婚姻如此,爱情亦如此。一个人陷入爱情,往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洪水烈火式的一见钟情,一种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日久生情。影响两种方式不同效果的,却也是思维的互补和性格的相似。
有的人将爱情的起因聚焦在一见钟情上,热衷于去各类相亲,一眼动心,二眼倾心,从来而决定是不是要付诸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可在我们父辈那代的爱情观里,相亲的对象不管第一眼有没有看上,他们认为感情是可以慢慢培养的,不管喜不喜欢。
对于每一个在恋爱中的人来说,最好的爱情观就是做好与对方过一辈子的打算,同时也最好了对方随时会离开自己的准备。深情付出,但又不纠缠任性。在这一点上,每一个真心想要爱情的人,都是一样的。
人生最大的规律就是,每当命运要让我们成长的时候,总该会安排一些不顺心的人或者事情来刺激我们。每当在爱情面前我们表现的越急躁,一边想要一见钟情的相遇,一边又渴望着一见如故的温情。张爱玲说,爱情是一件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命运总该会让爱情经历坎坷,面对挫折,可一见钟情的爱情和日久生情的爱情同样会抵御风险吗?
每场一见钟情,都是视觉嗅觉听觉的综合冲动。当喜欢的人第一眼就被打动了,自然会集聚自己所有的热情、最高的智慧、最热衷的言辞,来吐露和表现自己的爱慕之心。这种完全的投入带给对方的是头晕目眩的微醉感。
性格和脾性互补的人,往往会很容易被对方所吸引。对方所具有的品质,拥有的条件,往往是自己想要得到的。自然在内心深处对其没有抵抗力,好奇互补,从而会陷入一见钟情。在爱情中相似的两个人,往往是具有共同爱好,相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人,能够在一个话题和事件上做出相似的反应和相近的判断,从而能够日久生情,不分左右。
一见钟情这种事,浪漫但不一定长久。日久生情这种事,难得却更难分离。一见钟情大部分情况下往往跟外貌相关,走肾不走心,而日久生情永远和习惯有关。相同的思维模式,相近的兴趣爱好。两个人越是相近,就越是会慢慢地爱上对方,也就越是爱的长久。
互补的人在一瞬间可以擦出爱情的火花,但爱情的成长却需要时间的浇灌。没有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没有那么多催人泪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当爱情从虚幻的世界走向现实的世界,互补的人在熟悉了对方的秉性、脾气、价值观,对于之前的好奇新鲜如果尝腻了,自然会走向暗淡褪色,自然也不会有长久的动力。
爱情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从爱情到婚姻更是如此。每每说到爱情,它总是被文字和传说包装的太好,以至于我们忘记了现实中爱情应该有的模样。现实中的爱情并不是空中楼阁,并不是只要两个人相爱了就够了。
爱情的真谛在于经历生活的煎熬和考验,走向婚姻的平淡和无常。两个人相濡以沫,举案齐眉,平淡如水。两个人相互依靠,将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他。做他的丈夫,做他的妻子,他孩子的母亲,为他做饭,洗衣服,缝一颗掉了的纽扣。然后,一起在时光中慢慢变老。
互补的人一见钟情,能给对方带来想象中的中和和调剂,认为可以作为性格的补充,更为完整。可是往往会忽略一个问题,由于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秉性,爱情中收到的挫折,对方会觉得不可思议,难以接受,更谈不到懂你的程度。
不会懂你,自然也难以接受你的缺点,难以长久地理解和包容。然而,一见钟情过后所有一切的好,都会被放大成无数优点,所有一切的坏,也会被放大成无数缺点,随时日子的加深,会更加难以承受。
互补的人容易一见钟情,相似的人适合一起变老。互补的人更容易激情热烈,汹涌澎湃,相似的人更容易简单现实,朴素真切。互补的爱情需要强有力的包容心和忍耐力。然而每个人终究还是不喜欢百忍成双的感情。爱不是忍出来的,它是两个人把最轻松的自己交付彼此,无需多言,已然明了。不论哪个年代,这样的感情都是最好。
苏芩说,偶尔还是会想起,却不再哭着非要在一起。不是感情淡了,而是成熟了,懂得选择适合的了。怦然心动只是刹那惊艳,柴米油盐却是一辈子的生活方式。道不同,不足以同行。
无论是一见钟情抑或是日久生情,对于生命而言,最终的爱情呈现,就是相爱的人执手信仰彼此陪伴慢慢一起变老。不是纷繁迷幻中的跌宕起伏,不是短暂激情过后的空虚寂寞。有人大声表白,有人暗自关怀,爱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种,能检验它们的却只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