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峥是我多年来欣赏和喜欢的演员,他演的《春光灿烂猪八戒》我至今仍愿意在寻开心和做白日梦的时候打开来,看一看,笑一笑。他最新的几部代表作,囧途系列我也爱看,也欣赏成熟和沉淀后的他。
刚看完时,我给了满分
《我不是药神》一剧,看之前我就看了许多剧透,印象最深的是我最喜欢的作家马伯庸的好朋友,特别毒舌的网友斯库里所发的一篇特别煽情的排比句短评,大意是我不喜欢它,因为它太好了。后来我又看了多个影评,最终觉得这部电影值得一看,在周六晚的末场进了影院。
走出影院的第一时间,猫眼弹出了打分提醒,我组织了下思维,打了满分,说这是近期以来看的最动人的国产片。
它由真实事件改编,但它不真了
现在是周二的早上,距离看电影的时间已过去了大约56个小时,回想起这部电影我依然无法否定它的动人,我也无法否定我下意识里想对它的否定:作为有着现实原型来进行改编的故事,它真的还不是个好故事。
这部电影和原型故事的联系,其实已经很薄弱。原型是病人,自己脑子活络发现了药的来源,并且大约是无偿帮人代购;电影的故事里,主角没病,只是因为卖印度神油的缘故有着印度进货渠道,在出主意的病人指点下搭建起了渠道,还以此盈利。
这当然不是毛病,它是一部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而不是纪实片,它的再创作合情合理。
但它的问题是,它站的位置歪了。它只想讲一个动人的故事,它对故事所在的真实世界背景,还不够尊重,甚至为了故事的动人进行了扭曲。
故事里的正版药企,嘴脸丑恶,面对绝症病人的抗议,没有过多的解释,只是强硬地表态:“我们定的天价,完全合理合法!”
故事里的正版药企,它们是执法部门的座上宾,给执法部门施加着压力,影响着他们从严从紧办案。
故事里的正版药企,他们只能看得到自己的利益所系,绝症病人的无奈无助,他们无动于衷;而他们会对本来就买不起他们药的绝症病人去买盗版药的行为,怒不可遏。
但,这是真实的世界吗?
作为一部号称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如果它所展示的视角已经背离了客观的真实,我们还能在它的框架里去认识,去批判吗?
药企做“神药”,只是求利吗?
“药神”二字,颠倒过来便是“神药”。
神药是本来就存在,只是让药企给垄断的吗?
不是,它是药企投入天价资金研发出来的。药企可以有着拯救人类的崇高理想,但崇高理想不会给它无中生有变出钱来。它要活下去,它要发展下去,就要赚钱。
电影中黄毛冷冷地对“药神”说道:“你不是为了救人,你是为了钱。”
这句话也可以用来批判“神药”,但,站得住脚吗?
这世上有的是赚了钱还招人崇拜的生意,比如地产,比如由地产起家的某超人。
著名的东方之珠别名是他的城,这城市的人们如今蝇营狗苟,不再有当年的拼搏,全幅精神就是用透支财力背负起他家所盖的房子,然后用一生来给他还债,还膜拜着他这位财富神话。
这样的生意不是更好做吗?这样的赚钱模式不是更简单吗?
研制“神药”的药企,它当然是为了赚钱,但你不能说它不是为了救人。
天价的锅,只有药企背吗?
“神药”在电影中的天价,倒是和现实一致。但,这是药企的锅吗?现实中,它在全世界都不便宜,然而在香港,价格比内地低了三分之一;在美国,价格是内地的一半。
把天价药的罪恶全部交给药企饰演,是否合适?作为现实题材,它们是不是应该揭露点这方面的真实?
“药神”程勇、现实中的“药侠”陆勇,他们是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吗?某种程度上是。
但是,我们可以把造火的药企吊起来批判吗?
这不是小问题。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已经让许多人寒了从医之心;如果研发的药企再被视为公义的敌人,那还能指望谁去研发呢?
病人的淳朴,骗子的仗义,真实吗?
电影中的病人,除了一例老太太擅自服用其他药物引出的纠纷之外,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善良,相互理解的。但这是真实的吗?人们会同病相怜,但人们也会相互猜忌。人性的光芒,往往和黑暗相互交杂才是真实的。电影中的故事放出的这例阴暗,也只是为了拉出假药贩子张长林的剧情,其他地方几乎看不到。
说真的,如果我国的病人都如此淳朴善良,我也想象不出现实中的医患关系为何会如此紧张。
骗子张长林,用面粉当药卖,后来倒是威逼利诱程勇后换上了有效药的渠道,但依然是高价转卖。他有种种手段要挟程勇,会在被追缉的期间还去唬钱……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人可能会仗义吗?可能会因为被程勇感动,最后就不卖他吗?即便可以换得宽大的机会?
我相信这种人也会被感动,也可能“仗义”,但那一定是这样做没啥坏处没啥损失的情况。遇到好处他不卖人,那他还对得起这几十年的人渣人生吗?
的确,在经典电影中这类角色也有升华的时候,但是这种升华是不会跟他的人设相矛盾的。
比如,让他陷入怎么做都无法逃生的绝境,那么这时候他是会在死前作恶,还是临死前做点让人念他好的事?这个骗子带着伪善的属性,给他个绝境的机会,他倒是可以感动人的。
综上,这也是有些朋友认为这部电影过度煽情的原因,本质上就是不够真实。
《我不是药神》是个让人感动的故事,但不是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