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勒克儿
第一次知道疍(拼音:dan)家人,是在海南三亚。那天,我们租了一条快船,从三亚河入海处一个避风港口,沿着水道去西岛潜水,进入三亚湾海域后,那海面豁然开朗。沿途,但见一艘艘大小不一的渔船,你靠着我,我挨着你,黑红两旗,迎风猎猎,煞是壮观。一些船,船头顶端还悬挂有其他颜色的三角小旗,旗中间,都印着一个“令”子。据说这代表着海上保护女神妈祖所赐的令符,可以辟邪,平风浪保平安……
船老大、潜水教练阿飞,是一名退役特警。他说,这些渔船,都是渔住两用。船主人一家老小就住在船上,终年四季,以船为家。这就是疍家人。他们的祖籍大都来自广东电白一带,说的也是广东方言。解放前他们因为常年漂泊海上,所以又被称为海上“吉卜赛”人。著名作曲家冼星海、香港著名资本家霍英东就是疍家人。
维基百科说,疍家的起源已无可考,估计他们的祖先可能是居住在中国南方秦汉以前的百越族人,是远古越人,早已和汉族同化。
疍民即水上居民,因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疍民。疍民据人类学家*分析,证实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疍民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现在主要分布在广东的阳江、番禺、顺德、南海,广西的北海、防城港,海南三亚等沿海地区 。
疍家人家分为福州疍民以及广东(广西、海南)疍家人。福州疍民是闽语族群,福建闽东称福建疍民为“曲蹄”、福建渔民。广东疍家人是粤语族群,被称作“水上人”或渔民、疍家人等。两广(广东、广西、海南)的疍家话属于粤语方言,而福州疍家人则主要使用福州话。
两广的水上疍家人有一种自娱自乐的一种渔歌文化:咸水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叹家姐。早在明末清初咸水歌就已流行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带。人们为调剂生活,增加之间的友情,逐渐形成了一种对歌酬答的习俗。主要用独唱、随编随唱、对唱等形式歌法。可惜这种文化濒临消失,原因这种文化只有年事已高的水上人懂唱。
咸水歌,广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和广东、海南一带传唱的咸水歌一样,广西北海的咸水歌也没有固定的歌谱,基本上就一个调。咸水歌的流传方式非常原始,歌曲没有固定的歌谱,也没有专人去教,都是老一辈人口口传唱。北海文化局,就有专门人在搜集、整理一些老人传唱的曲谱和歌词。
关于“咸水歌”的名称来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与疍民生活的地域有关。疍家人生活在海河交界地带,每当南海咸潮涌入,咸水流经的地方大多是疍民聚居之地。由于长期与咸咸的大海打交道,因此疍家人传唱的歌被称为“咸水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咸水歌的“咸”字主要指与男女私情有关的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咸”字在粤方言中继承了古义。由于咸水歌中反映男欢女爱内容的情歌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叫做“咸水歌”。
根据史载,明末清初时,咸水歌已为人们所传唱,成为疍民婚嫁生活的重要内容。到清代,咸水歌已相当盛行,在江河边上经常可听到咸水歌声。保留至今的一些咸水歌中,多数以情歌为主,表达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向往幸福生活的真挚情感。
疍民的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旧时以唐装为主,现在随时代变迁,以时装为主。疍民喜欢的首饰与汉族基本相同,但更偏爱于玉器。玉为湿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是洁白美好的象征。疍家姑娘偏爱的是碧玉和翡翠。
疍家姑娘装饰除偏爱碧玉翡翠之外,所戴竹笠很讲究。他们一般很喜欢项上直径为10厘米、高8厘米,下半部为直径40厘米、高为4厘米的筒式竹笠、这种竹笠做工考究,纺织目细,外部要刷上一层金黄色的海棠油。这层油金光闪闪,既是竹笠的保护层,又增加了一分光彩。笠带则为疍家姑娘的杰作,以红、橙、黄、白、紫、蓝、黑等胶丝配上闪闪发亮的贝类小珠编织成。带上这精工制作的竹笠和美丽的彩带,在骄阳下,使你感到更舒畅,显得更美丽。
疍家姑娘勤劳、善良、美丽、聪明、贤慧。旧时,当他们的兄长、丈夫出海打鱼时,她们就默默地为他们祈祷。出远海迟迟未归时,她们就上妈祖庙、五龙公庙为他们祈祷神灵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