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原名“娇耳”,是中国的古老传统面食之一,源于中原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
饺子深受中国人喜爱,是每年春节必吃的年节食品,在许多省市也有冬至节吃饺子的习惯。
在东北有句民谚: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足见东北人对饺子的喜爱。
饺子由中国东汉南阳医圣张仲景发明,它的历史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明朝末年张自烈做了很好的说明:水饺耳,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粉角,北方人读角为娇,因呼饺饵,伪为饺儿。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小时候包饺子时,奶奶会洗干净一枚一分或五分的硬币包在里面,吃到硬币的人寓意着会在新的一年行大运。这枚硬币会贴在灶王爷的神像上,直到下一个春节更换神像时,抠下来洗干净再包到饺子里,长此循环…
我吃饺子属于完全没有出息的人,一口一个,嚼不过三口就咽下了肚,曾经咽下一枚一分硬币,奶奶一边笑我没出息,一边说福气都被我一个人独吞了。当时总觉着这枚硬币会堵住自己的肛门,只进不出会被憋死,至今仍有有阴影,怀疑它仍在肚子里。
小时候平均一年可以吃三到四次饺子,春节和冬至是固定的,春节吃的是第二年的福气,冬至吃的是冬天不冻耳朵。剩下的一到两次就完全看长辈的心情了。不过那时候的饺子,真香啊。
后来离开了农村,饺子比面便宜,肉饺子比素饺子便宜。速冻饺子代替了手工饺子,饭店随时点一斤半饺子吓死同桌的小姑娘,随时随地能吃,但没了家的味道…
慢慢对饺子没了感觉,现在每年回家过年,从到家那天开始,差不多一周的时间,一天三顿饺子,连着吃到离家,而后会有至少半年的时间,不想再闻到饺子的味道。
有时候总在想,是现在的工艺变了还是材料被污染了,为什么小时候吃的那么好吃的东西,现在越来越不喜欢了?
后来明白了,什么都没变,只是自己的嘴和胃,被惯出毛病了。那些以前一年才能吃几次的“好东西”,现在可以天天吃,顿顿吃。东西还是那个东西,味道却永远不是那个味道了。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对于从来不注重节日的我来说(除了春节),朋友圈成了闹铃一样的存在。
元宵节有人提醒吃元宵,端午节有人提醒吃粽子,中秋节有人提醒吃月饼,冬至有人提醒吃饺子…
在表示感谢的同时总会有一个疑问:为啥你们总提醒我吃这吃那,却从来不给我买材料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