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妈妈在住院,每天晚上料理好家里的事,我就会去医院看看妈妈,陪妈妈说说话。
我家离医院三公里,医院附近根本无法停车,坐公交两头都要走一段,加上老是想到朋友讲的那句“春天来了,那什么就不远了,你懂的。”我索性走路过去,基本上半小时也就能到了,加上返程,微信运动就能超一万步了,多好。
这几天气温骤降,让风中步行的我不由裹紧围巾,加快了步伐。
人民路转通贞观路的转角,有一家卖炒栗子的,记忆里至少存在了有二十年。现在的炒法,在路上闻不到浓郁香味了,我记得很久以前,隔得老远就闻到香甜的气味。
会在去的路上或者回来的路上,买个十块钱的栗子,外加十块钱的雪球山楂,一个香香甜甜,一个酸酸甜甜,都是让人愉快的味道。
提到炒栗子,很多年前,是在栗子表面横切一刀,在铁锅里用长柄锅铲(超级像铁锨)炒,锅中有黑亮亮的小石子,炒的过程中要加糖,掌握大锅铲的就是店铺的男主人,大冬天穿件背心,仍汗流浃背,热腾腾的香气飘出好远。栗子们炸开口,露出一段黄橙橙的栗子肉,整个栗子外壳油亮亮的,夹杂着甜甜的香气,分外诱人。趁热剥一粒,喷香,甜蜜蜜的。剥壳很方便,剥了几粒,手指上却黏黏的,黑糊糊的。
后来,说这样的炒法,会让有毒有害的物质从那道割开的口子里进入栗子,所以要少吃。可是冬日里那股老远就闻到的香甜味道,总能把人勾引过去,称上一小包,捧着纸袋子,热传到手上,香绕着鼻子,真是让人欢喜。
再后来,店主人与时俱进,不再手工炒,用像大锅炉一样的机器,里面有好多片风扇样的叶片,不停翻拨。店主人说,好用,比自己手工炒得更均匀。栗子也不割口子了,不知道前期做了什么处理,完完整整的一粒炒好的栗子,用店家送的像大拇指指甲盖一样的塑料片,在上面压条横印,拇指食指在横印两端稍稍用力一捏,壳和栗子肉就分开了,里面的那层衣乖乖地贴在壳上,栗子肉完整地蹦出来。栗子肉没有以前炒法那么黄,有点发暗,口感甜糯,不似以前那么干、那么面。
现如今,用的栗子也不是家乡那种特别大的板栗,而是良乡小栗子,壳更薄,肉更甜更糯。连指甲盖那样的剥壳器都不需要了,店主人会教你,直接用自己的大拇指指甲在栗子壳上掐一道印子,然后用拇指食指一对捏就可以剥开。吃完一包,手上还是干干净净的。
店主人已经由一个毛头小伙成了一个中年人,慢慢有了经商头脑。店里秋天、冬天、春天卖炒栗子,卖山楂雪球,还兼卖各式坚果零食,夏天则专卖无锡的阳山水蜜桃。
现在店里生意红火依旧,每次即使晚上九十点钟仍会有人排队买栗子。小店里有两个女人,负责称重和收银,有两个小伙子专门负责炒栗子。俨然是个小老板的店主人,依旧会在栗子出锅之际跑到炒栗子的机器边用手捞出一把栗子,审视着,掌控出锅时刻。前面人手不够时,他也会跑到前面窗口称栗子,基本是一小铲子就是你要的份量,然后习惯性饶上一两粒。
我经过时,看着炒栗子店里忙碌的身影,和窗口排队的人群,总有种安心的感觉。这么多年,它一直都在啊,就像一个小地标,让人远远望到就知道自己到了哪里。深夜里甜香和热乎乎的栗子更是让人感觉温暖和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