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第一节 概述
一、1.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改为周豫才,在南京求学时取名周树人,“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
2. 创作
1918 年 5 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因其强烈的反封建斗争性及别致的形式,小说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反响。
二、鲁迅的思想特点
(一)总论
鲁迅的思想是中国 20 世纪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丰富复杂、博大精深。
(二)前期
1:进化论。
2:个性主义思想。
3: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见解。
(三)后期
克服了早期思想中的偏颇之处,思想更趋成熟。
(四)总结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他的文学创作最先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而且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崇高地位。
二、《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一)《呐喊》
1.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于 1918 年至 1922 年所写的 14 篇小说。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人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2. 后来鲁迅把这时期的创作称作为“遵命文学”,即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收录作品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 正传》《故乡》《社戏》《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
3. 《呐喊》初版时,收入 15 篇。1930 年第 13 次印刷时抽调一篇《不周山》。
(二)《彷徨》
1.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入 1924 至 1925 年写的 11 篇小说。“五四”新文化阵营分裂,鲁迅独立面对困境,因而作品流露出寂寞、彷徨之感。
2. 继承了《呐喊》反封建的精神,着重探索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艺术上更加成熟。
收录作品有《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肥皂》《长明灯》《祝福》《高老夫子》《弟兄》《伤逝》《离婚》《孤独者》《示众》。
(三)《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短篇)。1918 年 5 月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 5 号,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化创作的伟大开端。
1. 《狂人日记》的思想主题与内容
第一点,《狂人日记》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
第二点,在思想上,《狂人日记》是中国“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它体现了文学上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第三点,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与批判是多层次展开的。狂人周围的环境、狂人的联想,触目惊心地发现“吃人”,受封建礼教影响下的中国人。
第四点,在体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抗和变革精神。
(四)《阿Q 正传》
1. 《阿Q 正传》中阿Q 的性格特征
第一点,身份特征和生活环境:阿Q 是一个被剥夺的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阿Q 的不觉悟更突出地表现在他对革命的幼稚、糊涂、错误的态度和认知上。
第二点,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
(五)《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 《呐喊》《彷徨》具有鲜明丰富的反封建思想内涵。如《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做了最深层次的揭露批判,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抗变革精神。在《狂人日记》中所揭示的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几乎贯穿了他在《呐喊》《彷徨》的每篇小说中。
2. 《呐喊》《彷徨》中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形象与命运的刻画,批判了国民性,暴露了国民的弱点,目的在于“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3. 《呐喊》《彷徨》在艺术表现上做了许多成功的探索,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开创和奠定了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六)《故事新编》
1. 作品简介
1,鲁迅在 20 年代创作的《补天》《奔月》《铸剑》和 30 年代创作的《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8 篇历史小说,后来一并收入《故事新编》中。
2,《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在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
3,鲁迅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绎。
2. 《故事新编》主要内容
前期作品(1922 年至 1926 年):《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历史小说主要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和复仇精神。
后期作品(1934 年至 1935 年):《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歌颂性的小说有《非攻》《理水》,
批判性的小说有《采薇》《出关》《起死》。
3. 《故事新编》艺术特点
第一点,依据古籍,容纳现代,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和改造,将古人、今人纳入同一形象系列,古代、现代情节交融一体,增强战斗效果和感染力。
第二点,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达到古今交融的艺术效果,着重展现古人性格、精神和心理状态,用“画眼睛”的手法加以渲染强调。
第三点,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生活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吸取戏剧艺术类似于“二丑艺术”,人物脱离情节,插入现代生活的原动作,讽刺现实。
三、《野草》《朝花夕拾》
(一)《野草》
1. 作品简介
《野草》中的散文写于 1924 年至 1926 年,陆续发表在《语丝》上。
2. 主要思想内容
第一点,《野草》体现出作者勇敢面对黑暗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作家尽管绝望苦闷,却始终坚持着坚韧的战斗精神。
第二点,是鲁迅彷徨时期的作品,真实记录了作者在探索继续前进的道路上的思想矛盾,以及为了摆脱思想上的消极因素而开展的激烈的内心斗争和自我剖析。
第三点,昭示了鲁迅极其痛苦、极其艰难的心灵历程,他一面同厄运搏斗,一面进行紧张的内心努力,结清旧账,不断寻求新路。
第四点,对病态的社会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针砭和批判。
3. 在艺术上的探索及成就
《野草》是鲁迅在艺术探索上的新成果,是中国现代散文诗走向成熟的第一个里程碑。
第一点,构思上诗与散文结合,以抒情为主,篇幅较短,内容含蓄凝练,具备诗的构思和意境。
第二点,艺术风格上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现实与梦境交错,富有心理内涵。
第三点,语言上表现了反义词语的相生相克,由此又派生出句式节奏上的回环、反复,旨远而意约,言尽而意永,把散文诗的抒情特点及诗的意蕴发挥到了极致。
第四点,手法上大量运用象征、隐喻手法,构成了深远奇绝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生活的哲理思考。
(二)《朝花夕拾》
1. 作品简介
第一点,《朝花夕拾》共计十篇,是写作于 1926 年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 年成文时改为现名。
第二点,《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与《野草》大致相同,写作时间也有所重叠衔接。
第三点,鲁迅当时的心情是想在纷扰中寻找一点闲静,以回顾和反思以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