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我又在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因为我又扑捉到了自己内心的一些真实能量,于是开始了阅读,思考,回顾。
下面这些是我对自己的一个回顾和总结,先表明一下我自己的结论:
• 生命本身没有意义和价值,这些是我们自己赋予的。
• 我们应当不断去观察和询问自己的内心,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不应当放在一开始。
• 活在当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沉浸的。
• 体会生命的痛苦,自己的,大家的。
=======
5年前在第二次考研的一个晚上,我突然想到了死亡,我自己的死亡。我很恐惧,一想到我自己就这样消失了,再也没有我了,就一阵难以言表的恐惧从内而来。
我怕死,我确定了。
于是我开始去想我该怎么办。我知道我肯定会死,不管一个人曾经在世上多么的辉煌,但终究会死去。想到这个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人何止百亿,我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
但就这样无名无姓的死去吗?我很自然的反问自己。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理性反问。我了解过一点点历史,于是很自然的想到,就算肉体死去了,也要让自己生命以某种形式留存下来,或许,做学问是个不错的选择呢,白纸黑字,一直都在。
很理性的念头,我甚至无法反驳,我正在复习考研,也没多去想反驳。
但有一天睡觉起来,我突然冒出来一个念头,把自己吓了一跳:“如果我已经死去了,那个死去的我会知道他被纪念被怀念吗?”。答案是很显然的,我死去了,我不会再知道任何东西,我自己都不存在了,就算“我”被纪念,与死去的我又何干?
想到这里,我却感到了一股极大的空虚感袭来。Why?我在世做的任何东西都与我死后无关了。不管我做了怎样的恶,我死了也就死了。不管我做了怎样的善,我死了,“我”也就再也不知道了。也许家人朋友会收些“影响”,与我本人又何干?
空虚,极大的无意义空虚感向我袭来。我应该到处happy,放纵,不断尝试各种各样的生活,追求各种刺激么?管他呢,反正我就活这么一辈子?我不知道,没有答案,或许没有对错,但我心中的道德感又让我觉得去做恶不好,去做些极端的事如吸毒,不好。我也给不出自己的答案,但我就在考研的中途,我没有选择,先埋头复习吧。
顺利考上了研,对死亡的“梗”再度浮现出来。研一的第一学期,我每天早上睡到8、9点,然后躺在床上回顾自己前一天做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前一天晚上,我基本会看一看人生哲学的书,我想找到自己的未来。也就是在那时,我接触了克利希纳穆提的书,带给了我极大的改变。他的书让我正视自己内心的那股能量,从此我观察自己评价自己多了一个很重要的维度,那就是看我自己内心的那股原始动力,不再是单纯的理性。
那时起,我回顾我从小到大的经历,发觉在我身上一直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动力,那就是赚钱。从小家里并不富裕,甚至都不能每天吃到肉,所以我总是对肉有一种特别的情怀。我想起还在五六岁的年纪,看了一部电视剧,里面讲北大荒的几个青年,后来返城了,再后来青年们聚会,有人发财了,有人还是很普通。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我看到有个青年开车汽车去聚会时的情景,当时幼小的我就暗暗的告诉自己,我长大了也要赚那样多的钱,开小汽车。
可是与此同时,我又在自己身上发现了另外一股动力,那就是阅读带给自己的身心愉悦和满足感。我相对晚熟,大一下才开始慢慢有了自我独立意识,曾经因为沉迷游戏差点留级,后来听了俞敏洪的讲座开始阅读。我发现我打了两个小时游戏,要是一回头问问我自己我干了些什么,能想起些什么?我总是想不起来。可是阅读不一样,不管我是读了半个小时,还是一个小时,当我放下问自己的时候,我总是感觉自己有收获,而那种收获又总是伴随着满足感。从大二下开始,我渐渐的多待在图书馆了,甚至我还有事没事的一个书架一个书架的去走。我总是记得那种激动的心情,我随意走动,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书,抽出来翻看一会,可是一想到自己还有好多其他想看的,我不得不将它们放回去,那种依依不舍,那种想象着我读完后会有多么大的收获的感觉,太让我兴奋和刺激了。从那时起,我告诉自己,这辈子我都不能离开书了。
我身上的这两股动力一直在打架,折磨和纠缠着我。那时的是,想法也有些对立。一想到我如果要投身学术,我就想象着一个糟老头,戴着厚厚的眼镜,穿的朴素,在一间堆满书籍的小房子里看书。我很怕,或者说最重要的是,我不甘心。我觉得自己能力不差,怎么就只能过这样清贫的生活呢?可是,一想到我如果去工作,去赚钱,如果我再没有时间去读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我又舍不得,我舍不得那种阅读带给我智识上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波波折折的思考和纠结了好多回,后来我突然发觉有一条路可以中和这两股力量,那就是出国读博。既有不错的收入,又有大把的自由支配时间。而且有了这样的起点,或许以后回国就业,也占优势。即便我仍然觉得教授清贫,但我想,有了一定的资历和身份,我想赚些钱,应该还是有渠道的。这一设想是看起来是蛮好的,于是我开始按计划去行动。幸运的是,我最终成行,来到国外读博。
但这时候的我,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教授了。我开始读胡适,读陶行知,我开始想象着自己改变中国教育的可能性。我自己从数学跳到心理学或多或少有一些内心的影子。我高中成绩不好,最终考到普通二本,但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成绩越来越好。我想,肯定是教育本身发生了些什么错误,才会让我如此。尽管现在来看这未免有些幼稚。但这却是支持我换专业考研的一大动力,我想探索学习背后的心理学现象。既然已经能够有机会在国外留学,并且学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我应该可以做更大的事,这样的念头不时的出现。
可是,我还是不断去观察我自己的内心,去看它那涟漪和波动。去年的一个傍晚,我在看陶行知的纪录片。那会的我也还是在思索我的未来,我知道一个人要有雄心才能去做一番事业,伟人都这么说,身边的好友也这样劝诫。纪录片的一个片段深深的打动了我,陶行知外出,约定某个时间返校,那个时间的晚上,全校师生等着他,他终于打着火把回来了。看到那里,我哭了,大哭了起来。他有这样的一份诚心和责任心,我被打动。于是我也暗暗下决心要成为陶行知那样的人。
但感动只是感动,我又发觉自己堕入时间管理的黑洞。我三心二意的关心很多东西,看看商业,看看政治,看看娱乐八卦。如果我真有一份我为之疯狂的理想,我为何还是管理不好自己的时间?带着这份疑问,我再次观察和审视自己。那天回家的晚上,我走在路上,问我自己,我究竟想做一份怎样的事业?改变中国教育?如果真没改变,我会怎么样?我内心的那个答案似乎是,无所谓。真没什么,也无所谓。
额。我读过克氏和存在主义的一些文字,也觉得人本身是没有意义和价值。意义和价值都是自己赋予的,可是,我现在居然发觉自己啥事都不干也无所谓,那我该如何是好?混吃混喝等死么?
我不知道,但我开始去看大师在青年时代的资料,看他们在那个时候是怎样做出自己的选择的。我似乎摸到了一条现实的道路。
1活在当下,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去做,沉浸的去做。能力会慢慢的积蓄起来。不去想过去,不去追未来。
钱穆,梁漱溟,季羡林等等,就是选择了一份自己喜欢做,每次能得到满足感的事情去做,并且坚持了一辈子去做。
2体会到自己生命中的痛苦,不断的去体会更多大众的痛苦。
痛苦是力量的来源。我曾经成绩很差,但当我通过努力后提高了成绩,这份痛苦便成了推动我前进的来源。我分析自己成绩差的原因,我确定那个原因,我希望从学术的角度来解决那个问题。可是,为何我在问自己是否一定改变中国教育时觉得无谓呢?因为我一直没体会到大众的痛苦。我生活在校园,我隔着玻璃和墙壁来看教育,我体会不到那些痛苦的。但我会去做的,一旦我能够深切的体会到,那便会激发出我身上强烈的责任感。一旦这样的责任感被赋予了社会价值,我便能升华为一种理想和梦想了。晏阳初,陶行知,容闳等等,就是这样。
对各位大师在青年时如何立志的资料总结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