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化,即不管什么信息都写在一本笔记本中,方便日后检索寻找。
这样听起来是很方便,可是由于我是专门有一本手帐用来记录每天的时间支出并且一些生活琐事,而且我做读书笔记总是喜欢涂涂改改,这样一来,手帐+活页读书笔记本才是我最好的选择,每天只要夹几张活页纸在手帐中就可以啦,不用背着2本本子到处走。
用购书清单指名购书
作者提倡的购书法是在平常生活中,将有关书籍的信息以及自己想读的书及需要读的书都记录在“读书笔记本”中,再依此制作购书清单,并根据清单去实体店购买,如此便不会在进入书店时不知道买什么书或者被畅销书所吸引而忘记自己来书店的本来目的。
根据购书清单去买书或者去图书馆借书的效果都非常好!就我自己而言,以前去图书馆借书都是看到哪本觉得书名感兴趣就借回来看,但效果并不理想,有时看不懂,有时则是翻了几页就没下文了。
而这次根据自己列出的购书清单买了几本书,看的时候特别过瘾,也确实是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想实现列好清单的作用就是让你明白自己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想发展什么能力,从而买回来的书能更好地合你的心意!
折角标记法
这个方法我看到时就马上应用在这本书上了。:)怎么说呢,是会减少书本上的画线,但是重读折角页时,由于没有画线做标记,常会忘记第一次读时自己有感觉的句子在哪里。
所以也许第一遍通读时 折角+铅笔标记 会是更好的选择。
用不同形状区分对象
很多书籍采用不同颜色来表示不同的句子,这本书则是采用一支笔+不同的形状如直线、波浪线、圆圈等来区分对象,比较方便。
“摘抄+感想”,即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从一句话开始,一切以能坚持下去为先
摘抄(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文章、句子)不要省略,保持原汁原味
然后加上自己的评论、感想、思考或补充说明
其实我觉得这有点类似拆书帮的“RIA阅读法”,利用便签让读者从书籍转到自己内心,结合经验转到我如何去应用(详见《这样读书就够了》,赵周/P84.拆书帮便签读书法)。
区别在于“摘抄+感想”则不一定是非要应用,只要写出自己的主观想法即可,重点在思考。
P74,法国文学专家鹿岛茂先生是位知名的读书爱好者,他曾在随笔中这样阐述读书笔记的作用:“图书都是有重点的,没有必要从头到尾详读。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即使只记下这本书的作者、书名、阅读时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只要这本书里有一点让你学到或者是有体悟,那么,就算书没读完,也不是浪费。(P130 “浪费时间与浪费人生”;拆书帮读书法)
P109,人无法同时倾听多首音乐,这是因为想真正理解美的事物,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茶之书》冈仓天心
阅读也是这样,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什么都想做,往往什么都做不好。正如黑格尔说“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是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P130,浪费时间不算什么,但请不要浪费人生。
我只是觉得这句话很对我味。
也有人说精编版(即精编给中小学生看的)不够正宗。话虽如此,难道是想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就要先去学俄语吗?读书不是这么狭隘的事情,不应该有禁忌。
好像每次不只是读书,做任何事,我都会给自己设下一道墙。如:想看《吃掉那只青蛙》,就是傲娇想看英文原版、、、
设一字板书架就是为了能够同时阅读多本书。因为我是个缺乏耐性的人,经常项读符合当时心情的书。
没想到作者也跟我一样。我也经常同时读好几本书,曾经还一度为此觉得困扰,以为是自己“不够专注"。
现在就是如果这本书读累了,我就换一本书读,等下一次再读前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