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我们去小区托管中心找朋友,还没走到呢,就看见铭铭站在门口,探出脑袋,兴奋地大喊:“你们怎么来啦?”
“我们来找你玩呀。”贱内逗他。
铭铭一副惊喜感动又不知所措的样子。
我急忙说:“不过我们知道你作业多肯定没时间,王老师要是不在我们就下次再来吧。”
回去的路上我跟贱内说:“你不要跟孩子开这种玩笑,他会当真的。”
以前有次我跟妈去邻居家玩,九点多了,我们起身告辞,他家小男孩很舍不得,我妈逗他:“那去我们家玩吧?”
那小孩愣了一下,然后撑起一副怯生生的笑,望着妈妈,说:“那我去参观一下?”他妈妈立即严厉又厌烦地瞪了他一眼:“去什么去?”
客人脸上挂着友好,妈妈脸上布满粗暴。小孩子肯定觉得这一幕荒诞极了,好像看见火在水里燃烧。他还不懂得大人的虚情假意,但是他妈妈懂,虽然已懂,却仍要通过伤害他的方式,来表示自己懂。
大人之间的这一套交锋,就像两条船在你情我愿地相撞,孩子就像船舷上的缓冲轮胎,只要船儿们撞得精彩,没人在乎轮胎疼不疼。
后来我总是会想起小男孩怯怯的笑,和那一句颤抖的:“那我去参观一下?”他还用了一个“参观”,希望借此幽默的表达,能博得一个轻松的气氛,以助自己如愿。
“我们以后不要对孩子开这样的玩笑。”
“会不会过度保护了?蹦蹦以后要是听不出别人的客套也不好吧?”
“嗯……那这样吧。碰到别人的虚让,我们就先替孩子拒绝,随后再跟他解释。比如我要是那男孩妈妈,我就先婉拒客人,回头跟孩子说,已经九点多了,人家告辞就是因为太晚了,不适合串门了,哪里还有再去别人家的道理呢?她们邀请你是礼貌,你答应了是真诚,拒绝了是聪明⋯⋯很奇怪吧?慢慢你就想通了……你要是心里难受,就哭一哭,哭完了你就长大了。”
听了我的话,贱内陷入了沉思,并流下了两行悔恨的热泪,汇在地上,形成三个字:我错了。
(贱内:最后一段请给我删了谢谢! 妈:这篇我绝不给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