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
一面墙,如果即将倒塌,就会有一堆人来推倒它。一棵树,如果倒了下来,上边的猢狲就会四处逃窜,大难临头各自飞。
家庭也是如此。父母在,家庭比较稳定,没有太多的冲突和矛盾。父母去,家庭不再稳定,各种冲突和矛盾层出不穷。
纵观历史上的大家大族,我们可以发现,当家的家主离开后,下边的亲人们就会窝里斗,你不服我,我不服你,造成了家庭的撕裂和衰败。
可以说,父母是维系家庭和谐的桥梁,这一个桥梁消失了,别说家庭的关系保不住,就连家庭的运势,也会走下坡路。
父母离开后,家中出现了这几件怪事,预示了家庭的崩溃。
01
父母离开后,子女后代窝里斗,早晚要败。
有一个词,家庭内耗,意思是家庭的内部消耗。让家庭内耗愈发严重的,其实是子女后代的窝里斗。
父母活着,为什么子女不会窝里斗,等父母一走,他们就原形毕露呢?因为父母在家庭中,起到“制衡”的作用。
父母在世,你跟兄弟姐妹闹矛盾,也不敢太出格,会顾及到父母的感受和面子。在父母面前装成兄友弟恭的样子,不让父母担心。
父母去世,家庭关系就失去制衡了。弟弟不服大哥,大哥也看不起弟弟,你这样做,我就那样做,偏要跟你唱反调,家庭关系还能好吗?
窝里斗的本质,就是缺乏强有力的制衡,导致辈分、层次差不多的亲人内斗。再有钱的家庭,面对窝里斗的内耗,也吃不消。
所谓“家和万事兴,家衰吵不停。”窝里斗的出现,预示了家势衰微。
02
父母离开后,亲人们都争家产,早晚要败。
太史公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天底下的人,都会为了钱财、利益而奔走忙碌。在钱财、利益面前,没有人会遵守规则,也没有人会重视感情。
说得难听一点,所有的亲情都经不起现实的考验。试想,就几百块都让亲人反目成仇,又何谈涉及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家产呢?
父母有90万,平均分给3个儿子每人30万,做到了一碗水端平。父母认为,这样做已经公平了,可三个儿子依旧觉得不公平。
大儿子认为,我出力最多,为什么不能多分点钱。二儿子认为,我出钱最多,就该多拿点家产。三儿子认为,我最孝顺,就该占据更多的遗产。
不论怎么分配,这家产都会引来亲人们的争斗。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多拿一点,那又有谁会管家庭的前途和兴衰呢?
03
父母离开后,联合外人来闹事,早晚要败。
在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扫灭了吴国,取代了曹魏,统一了三国。多年后,司马炎去世了,传位给司马衷。
司马衷何许人也?就是那个“何不食肉糜”的低能儿皇帝。司马家的各路王侯都不服司马衷,同时皇后贾南风也在一旁煽风点火,从而造成了八王之乱。
司马家的八个王起兵叛乱,还联合周边的蛮夷,自己人打自己人。结果就是,北方大地被外族蛮夷占据,西晋灭亡后,东晋只能退守南方的领土。
当初盛极一时的司马家,也走向了衰落,从一流家族,发展成了不入流的家族。随着刘裕崛起,他也就杀光了司马家的族人,不留任何活口
普通家庭也是如此。最怕的,不仅是自己人打来打去,还是联合外人,来搞事情。“引狼入室”的结果,不过是家庭被人搜刮干净罢了。
外人,始终是外人,不会跟我们一条心。自己家的事,自己人来解决就好。
04
父母离开后,后人德不配位,早晚要败。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父母这一代人创业,确实不容易。父母将家业传给了后人,后人要守住这些家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朱元璋临死前,将基业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一上位,就到处削藩,啃到了一块硬骨头——四叔燕王朱棣。
对于燕王朱棣,朱允炆不够果决,能力不足,让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还打到了南京城。朱元璋传给孙子的基业,最后又回到了儿子的手上。
德行、能力可以匹配所拥有的家产,那问题不大。反之,德行、能力无法匹配所拥有的家产,就有可能败光家产,甚至给自己惹来祸事。
富不过三代,其实是有道理的。父母这一代有能力,不代表子女这一代有能力。子女这一代有能力,不代表孙子这一代有能力。
总有一代人,会因为“德不配位”,而败光了父母的家产,走下坡路。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