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归姑娘之邀,于深夜及清早读《浮生六记》。难得有书友,往来可交流。
初读此书,甚觉沈复,沈三白,此人大多无聊之及,大体芸芸不得意不得志之穷酸。恰恰应了,百无一用是书生此话。不过,反看,虽文笔just so so, 却也记叙了清乾隆年间的许多人文小事,描写了不少读书人阶层的心理心态,可作为观察了解社会之素材,亦可以之反思已身,避免掉入读书人屌丝层。读之,观之,思之,警之,却不羡之笑之。
人生若是浮萍,则大多漂浮而存。粗觉,沈复取书名《浮生六记》,大体有人生若浮萍,半点不由人,听天命之感。此书,字里行间,大多流露出浮萍飘到了环境幽雅之处,便欣喜;掉入惨境,便悲怆莫名;随世态漂浮一生,家不是家,因几小事处理解决不好,多次被逐出家,徒留对父母之牵挂;因兄弟感情处理不好,遗产无所得,悲乎入庙家,却用无奈的洒脱自我安慰;因己之内心不坚,忽忽悠悠,自小青梅竹马的老婆病死,乖巧可爱的女儿早早出嫁当同养媳,幼小的儿子小小年纪就去经商又早夭!何荣耀之有!何自豪之有!何自由之有!何一家男人顶天立地之豪情!大多不过是,得过且过,浑浑噩噩,不管会多少画画,写字,山水,走遍多少山水,不过是随风飘荡,颠沛流离。最后,徒增伤感,徒留哀叹,妻离子散……又有何面目以稍带自恋自豪之感,写浮生六记。警示后人,还是让后人悲其不幸,还是后人不自醒,复又让后人悲之!
人生若是顽石,则大多抵流坚定。顽石,虽被评价为又臭又硬,不过大体只要不在污垢之地,则只能算硬,离臭是远远搭不上边的。大多是外界嫉妒之心使然,才加一臭字。若是顽石,待到地方好点,则可磨练成玉,琢而为器,次之也可为基石,或屹立于水流之中,磨去了圆滑,成就了长久,随意欣赏春秋。沈复恰恰毫无坚定的内心,也无对抗激流的勇气,总是遇难即退。所以,父母叫干嘛就干嘛,屡次被逐出家门,屡次被辞退,全国到处做幕僚,穷困潦倒多次卖画,以至越是晚年,越是惨淡,甚至衣至不能遮体,食至不能裹腹,钱至不能葬妻,穷至不能养子女。没有内心的坚守,何有自己的阵地,何处有自己的自由。大体,不过是被随意撵的鸡狗。所以,沈复虽走遍大江南北,却大多走个马观个花,自言未曾考究,不曾求证,多是臆测,讲不出太多所以然,只有自以为良好!最多最自豪的,估计是泡姬耍妓月余,以“半年一觉扬帮梦,赢得花船薄幸名”,花费百余银钱,让老婆芸独留家中辛苦经营。男人,若无担当,何必长脊梁!!
人生若是树身,则大多茁壮而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沈复半生树了一浮萍。人生,若不向着阳光,内心怎么会有光明。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通篇,不过记的是浅陋一生。因为,沈复内心从来只是梦想下阳光,却从不曾向阳生长,更莫谈随年轮茁壮。少时,不曾用功读书,会舞个文弄个墨,才情有时还不如其妻,还自以为得乐,把大好青春时光大部分花在散漫自由享受。青年,常常吟诗斗酒野游,不看自己几斤几两,图个一时痛快。壮年,嫖妓厮混,到处做个幕僚,为人处事平平,没有固定安生。老时,家徒四壁,女早嫁儿早夭妻早逝,凄苦渐来,还不自知,以隐居洒脱自慰。孰不知,浮萍渐老则渐烂,生机难存。为何不在最美好的时光,向着阳光生长,为妻扛风雨,为子女当榜样,为父母尽孝道,却以穷困加潦倒来自嘲。以当今眼光看,沈复其实怎么都算一个小官二代和富二代。家有佣人数十,父有银两数千余,从事幕僚数十年,最后混的如此凄惨还不自醒自警。
人生若是清流,则大多向海而奔。不知是什么样的三观主导着沈复的日常。既没读书人的风骨,忧国忧民,也没读书人的智慧,人情练达,更没读书人的作为,修身齐家,只会嫖妓卖画,自卖自夸。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细细观之,甚至离妻的思想境界也差远了。沈复心中有的,只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之事有其妻,后日之事成狗屁。人生,怎能不向往大海,哪怕最后被蒸发,流不进大海,也尽情奔腾过,向往过。读书人,不是读了多少字,写了几句诗,而是学了能不能致用,有没有读书人应有的担当志向,最少也得向往远方!!
人生若是骐骥,则大多负重前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但,现实中,骐骥却往往比驽马更努力,负重更多。赤兔马,载关羽斩敌将如探囊取物,的卢马载张飞,气振敌首。自觉,沈复家境不错,天资不错,却没有自知更无自明,白白消费了自己的资本,浪费了自己的青春。若要至远方,则必要有担当。负重,行稳,方可致远方。如,钱两事,沈复有百两余银钱嫖妓月余,最后落个无钱葬妻;有心写诗画画,却无心育儿育女,弄得小女儿自小穷困,被早早嫁出当童养媳;有心思攀附风雅,无心思干好本职,被辞又被辞,何苦来哉……细数之,年轻时不吃苦中苦,年老是苦中在吃苦!!
世人自有自之眼光,不评论好坏,冷暖各自知。我言沈复人生大自由,他言沈复人生好多愁,沈复又如何言沈复,不过浮生六记,空若梦,到老一场空!今思之,我们又多少年轻的读书人、大学生,以沈复自居,自比沈复而不自知。(ps好些年轻人觉得,大学,大学,就是大概学学)
简要吐槽吐槽,《浮生六记》终于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了一小笔,不否认,不评论,只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