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去人民医院给儿子抓药,未满12岁的去儿童病房拿药,医院的儿科药房设在楼梯的东面,紧挨着儿科门诊,可能是医院为了方便患者取药。
下了楼梯,便看见走廊里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怀抱婴儿的年轻母亲,扯着孩子的中年父亲,还有一些领着孙子,孙女看病的老人……一个个神色焦虑慌张,一看就知道为小孩生病着急上火。
穿过人群,到了儿科药房。药房有两个窗口,左边窗口收单子,右边窗口领药,收单子的窗口人不太多,不多会儿,便轮到我,递上儿子的缴费单,站在一旁等待叫到名字取药。
此时,左边窗口的祖孙三人引起我的注意,一个大妈领着两个孙子在等着取药,大妈大约六十出头,个子不高,穿着有些褪色的土黄色半大上衣,肩膀宽厚,微佝偻着身子,一看便知是长年地里劳作的,她半侧身体倚着窗口伸出的台面上,左手环抱着一侧台面上的小孙子,小孙子大概2岁多,一手牵着站在窗口台面下的大孙子,说大,也不过约略4岁多的样子。
稍大的孩子不时哭闹着要走,大妈先还劝慰他,但无济于事,孩子还是一直晃着她的右手臂,嚷着要走,她有些不耐烦了,喝斥了一些话,我离她有两步的距离,加上周围喧闹,听不到说些什么。
我本想上去攀谈,听到叫儿子名字,便赶忙去领药,领了药出来,心里还一直想着那祖孙三人。
我无端地觉得,这大妈的儿子和儿媳应该在外地打工,不然孩子生病做父母的一定不会放心一个老人带着两个小孩来看病。
这令我想起我的母亲,弟弟、弟媳长年在外,母亲也和这大妈一样,一个人照看着两个孙子,留守在家,其间的辛苦不言而喻。
这在农村并不稀罕,好多人家都是这样的情况,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而城市的生活和教育成本太高,他们选择把孩子送回农村老家交给年迈的父母照看,只在逢年过节时回家团聚。
若非节假日,平时,走在农村的大街小巷里,很少碰到年轻人,多是老人和孩子。
对于留守老人来讲,儿女不在身边,孤单冷清自不必说,家中大小事宜全要操心,对于年迈的他们来说,实在有些力不从心。
对于留守孩子来说,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数老人只能供孩子吃、穿,至于孩子的学习、情感、性格,心理方面,就只能听之任之了,作为从教多年的教师,我切身体会班里很多问题孩子都是出自留守家庭。
有些老人即使有心,恐怕也是无力,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都成问题,更别说照顾好孙子孙女了,也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
我们老家村子里有很多孩子,父母在外打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读完初中便辍学在家,四处游逛,满18岁,便出去打工,没有什么文化,也无一技之长,只能在工厂干一些流水线上的工作,到了结婚年龄回乡结婚,生了孩子再继续沿着他们父母的轨迹生活,这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虽然我知道,这是城镇化进程中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问题,想要妥善解决并不容易。但我还是希望,什么时候他们可以终结留守,老人们有子女培伴,安享天伦之乐,孩子们有父母陪伴,有个快乐的童年。
爱到最后是陪伴,这条留守之路什么时候能够走完?
365极限挑战营 第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