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电脑,登陆Facebook, 登陆不上去。提示身份在审核当中,我只有无奈退出,有点怅然若失。
两个星期前,我在Facebook去到一些国外企业的主页发布产品信息,发的不多,被提醒过一次说不能向陌生人发送信息,我没有怎么在意,继续发,结果我用了两年多的Facebook帐户被冻结了。刚被冻结的时候我并没有很在意,我觉得应该可以被解冻的。可是2个星期过去了,毫无解冻的迹象,我开始着急了,开始在乎,开始有点后悔当初没有重视它的提示。
两年多来,我用Facebook用的不多,偶尔登陆下在上面打打酱油,它对我来说没有很明显的存在,这也是我刚开始被冻结使用时并不着急的原因。上周我也是心血来潮,用Facebook做个产品推广试试,试试结果真的就这么止步于试试,被冻结之后,我百度试了一些找回方法,现在看来找回它的可能性变的微乎其微。我有的选择只剩下重新申请一个新的Facebook帐户。
当我意识到我真的就这么失去它的时候我有些惋惜,我才觉得它于我其实有很明显的存在的。
我平常用的很少,上面会聊天的人都不到5个,偶尔聊的也就一个,可是当它走远,我很想要找回它,为什么?
第一:时间沉没成本,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不长,可是它也有两年的时间,它多少有一些我珍视的足迹在。
第二:对比效应。我拥有它和失去它的对比之间情感微妙变化,让我知道我可能永远找不回它了。有了对比,有了伤害。
第三:一些潜在客户联系方式在上面,虽然我有可能永远不会去联系。但是我永远不去主动联系,跟我永远联系不到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我掌握主动,一个是我被迫被被动。谁都喜欢主动权在自己手里,尽管你可能永远不会去使用这个主动权。
中国有句比较简单粗暴的谚语:占着茅坑不拉屎。话是粗鲁了一点,但是却揭示了普遍存在。
唠叨完这么一大堆,让我们回到我们的标题:我不喜欢你了,为什么不和你分手?
第一:时间沉没成本也可以说是存量情感绑架。我和你在一起,我付出了时间精力感情金钱,尽管不喜欢了,可是我为我付出的感到不舍,这个时候不舍的更多的是自己的付出,而不是曾经喜欢着的那个人。
这只是举个例子。这个现象普遍存在很多生活的事情当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侯做一件事,越做越感觉不对,可是我们却不愿及时止损。举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来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