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之间的游击战
一家三口进门时,东东走在最前面,个子也最高,一脸的阳光灿烂。看上去应该是个挺活泼的小伙子。父母跟在他后面,愁眉不展,尤其是他的父亲,眼神里尽是不满。
东东还没等让就一屁股坐在了沙发上。他的母亲马上就有点儿看不惯,轻轻的“切”了一声。我想:如果不是因为我在场,很有可能会说上几句。东东虽然听到了那声没有言明的责备,但依然我行我素。刚坐下还略点了点头,似乎在说:不错。比学校的板凳舒服多了。嘴角带着满意的微笑。
东东自己坐在沙发这头儿,他的父母坐在沙发的另一头。亲子之间的距离是很明显的。
没等我开口,东东的父亲就开始抱怨。我想示意让东东进咨询室,他的父亲赌气似的说:让他听听也好。说着瞟了一眼刚起身又坐下的东东。高二的学生了,从不争气,一点儿也不知道父母的苦。
原来,东东从小成绩一直不错,但在初三下学期夜间偷着上网,成绩自然下滑。但凭着以前的基础还是考上了当地一所不错的高中。自从上了高中,在学校就麻烦不断,虽不是什么大错,但学校三天两头叫家长。诸如上课睡觉,迟到,不交作业……最严重的是上网。因为父亲被学校叫的次数多了,先自己脸上挂不住了,实在没脸见老师和校领导,就给他转学了。
转学才两个月,又叫了两三次家长,也都是因为些小错。这个学校的老师好像也是用的那招:只要你犯错,我就让你叫家长。什么时候你自己没意思了,你就自己走了。因为这些老生常谈的麻烦,在家急也急了,吵也吵了,甚至也打了,但就是改不了。他父亲边说边叹息:他咋就不知道我也是个人呀,我也想要脸呀!
他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躲在小卖部里帮人家卖东西。因为上次上网学校让走读,每天早晚他父亲开车接送。基本上每次晚上放学都是他最后一个从学校里出来,而且向来都是很从容的,似乎坐在车上焦急等待的不是他。
因为这些事,父母总是很生气。回到家难免要说上一顿。他倒好,一句话不回。等吵完了,就一抹屁股掉头睡觉。
在家也有很多毛病,早上总是磨磨蹭蹭。他父亲因为送他上学后还要上班,每次都是催的实在没办法才出门。他父亲急的火急火燎,而他却总是睡眼惺忪。
反正在家里没眼色,他妹妹比他小好几岁都比他强的多。
在他父亲描述他的种种“罪状”时,他坐在沙发上摇头晃脑。他父亲的那些话似乎和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他父亲说完还重重的叹了口气,用眼睛瞟了他一眼,似乎在说:怎么看都不顺眼。也没等我问,他母亲也说开了,还边说边抹眼泪。
他小时候一直很乖的。以前他父亲在外地工作。我们两个成天都只在屋里玩。外面有几个小孩儿很坏。我从不让他出来跟他们玩,他也听话,总呆在屋里。
小学也很乖,就从初三下学期开始不争气。做错了事儿回家怎么训都无所谓。说着也用眼睛瞟了一眼他。他已经从沙发上起身,是坐得不耐烦了吧,正在阳台上看花呢。还作吹口哨状,虽然没有吹出声,但表情还是很享受的。见他这样,他母亲低声对我说:卢老师,一会儿你看看这孩子傻不傻。我不由得笑了。
我带着东东进了咨询室,他又是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那种“我就这样”的表情又一次呈现出来。我很客气的询问他的爱好和交了几个朋友。他见我郑重也就略坐直了,很清晰的和我交流。
见沟通不难,我就直接问他愿意来我这里吗?他笑着说:无所谓,他们让来就来呗。我知道这种情况是最不好调整的。
我问他对父母的讲述有什么看法。他笑了,像在点评两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们就那样,见谁都是那一套话。我都快背下来了。如此看待父母的抱怨,也真够高大的。但父母如果在孩子的心里已经和小孩差不多,那父母的话孩子能听得进吗?
我又问:你总是犯错误不怕惩罚吗?他嘿嘿笑了:怕什么?错了挨他们一顿吵呗。再狠一点是挨顿打。又不是没挨过。他们所有的招数我都见过。他们又不能把我怎么样。
我又和他的父母交流,想让他们认识自己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现在孩子已经很明白你们的招数,但你们对孩子的认识还没有把握。教育孩子有三种方法最无效:说教、发脾气、刻意感动。他母亲马上意识到:平时我们也只有这三种方法。
他父亲不太认同。只说:卢老师,你说这些我都懂。但你最好给我们指导些具体的方法。
我说具体方法我真的没有。你需要明白了这些之后自己想办法。不过你要先认可自己的教育方法基本无效,或者起反作用。
他的母亲点点头。但他父亲又来了:他只要稍微好一点点,我也不会天天骂他。比如他早起一会儿,一周少让老师打两回电话。只要他稍微改变一点,我就会改变。说时还有点儿激动。
停顿了一下,待他平静下来,我才对他说:你是爸爸,他是孩子,你怎么能和他计较呢?孩子还等着你教育呢。宽容他,你比他大;否则,你不如他。
他想了一下,觉得也对。但还是问:总忍不住想吵他,怎么办?我问他:你吵的目的是什么呀?你也没少吵,达到目的了吗?再想想,你吵到底是为了宣泄情绪还是为了教育孩子?恐怕很多时候吵了也只图了一时的口舌之快吧,对孩子起到教育作用了吗?
东东的父亲终于点了点头。他母亲又说道:说实在的,我们也该改改了。每次只要他一犯错,我们就一块吵。又转向东东的父亲;尤其是你,总把他骂的一无是处。看着吵的也挺可怜的。但他总是不长心,就是不改。
我问他们经常骂什么。他父亲就不好意思了,他母亲发狠的说:没出息呀,大尾巴狼什么的都骂。我轻轻的问:如果你的领导每天这样说你,你会怎样?他的母亲似乎打了个寒颤,他父亲没说话。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对不对,可以把对孩子说的话自己也体验体验,也感受一下自己到底是在鼓励孩子还是在打击孩子。在《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中说道:永远不要说让孩子自责的话。只是很多家长或老师打着爱孩子的幌子一直在用语言暴力阻碍自己最希望成功的人的成长。
我又问:你们觉得你们的亲情浓吗?他父亲嘿嘿笑了:浓什么呀,都成仇人了。
我点点头:你们之间已经感受不到彼此的关爱,平时的交流基本上是相互攻击。你们用恼怒的语言攻击做错事的孩子,孩子用错误行动攻击生气的你们。这就是你们之间的互动模式,而且这种模式还在孩子不断犯错、你们不断责骂的过程中得到强化。你们心中或许还暗暗较量:你要敢再犯错,我就骂你骂得更凶。孩子也在较劲:你们只要骂我骂得更凶,我就不断犯错给你们找麻烦。所以,为孩子转学是你们的事情,孩子完全在袖手旁观。
他父亲不解;我们这样做都是为他好呀!
“当然。”我认同,“有这样的现实我们一起体会一下:在单位领导让你好好工作,会对你有害吗?这当然对自己有好处。但当领导过于强调时,你可能就会思忖:这个事他如此卖力,应该还有我看不到的而他能独享的好处吧。当你觉得他得到的好处大于你得到的好处,你的积极性还会高吗?”
“再说了,你对他好是你的感受,这种感受他接收到了吗?”在你看来是对一个人好而他接受不到的时候,你这种好有价值吗?也有可能你觉得好而对方接收到的恰恰是伤害。若是这样,还不如不好。你对对方怎样,要看的是对方的感受而不是你的感受。如果只看你的感受,世上就没有误解了。所以,做什么事不是我们一厢情愿觉得怎样好就会好,对方需要什么他得到了他才会觉得好。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为什么要换位思考。教育孩子尤其要注意,我们不能因为爱孩子而强加给他我们自己的思想。
他父亲又问:那我们该怎么做?他母亲说:这还不简单吗,我们先闭上嘴。
是的,先闭上嘴,停止这场亲子之间相互攻击的游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