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学过泰戈尔的诗集,也学过各种现代诗,个人还是很喜欢的。这次,穿越的《先知》之旅让我收获了不少。
《先知》有点类似《吉檀迦利》,只是在《吉檀迦利》中是泰戈尔与神性的对话,而在《先知》中是纪伯伦对人生种种的分析与体悟,从这些文字中,我好像有了一些以前没有过的思考。
其中对我印象比较深的有纪伯伦对欢乐和悲哀的阐述,他提到欢乐与悲哀是不能分开的,它们往往是一同存在的。我觉得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这句话,我们应该可以找到更大的快乐。因为欢乐与悲哀是不能分开的,所以我们不能去逃避悲哀,也不要去回避快乐;因为它们是互抱着的,若是有一个缺失,那么另一个也将不复存在。我们常常会觉得,使人快乐的就是好的,使人伤心的就是不好的,但是它们其实没有高下,也没有区别,若是想找到真正的快乐,那么就要直面那些悲伤与痛苦,过度倾向哪一边都会导致不平衡。我们的人生就是一条曲线,我们的情绪也更是如此,有笑有泪不更精彩吗?
而分析了欢乐与悲哀这两种情绪后,纪伯伦又把我的思绪牵到了自由与镣铐上。就像欢乐与悲哀一样,自由与镣铐也是互抱着的,要是没有了镣铐,那自由也就不存在。自由本身就是一个镣铐。有些人很讨厌被约束的感觉,他们也心心念念地想着要自由,但是在他们追求自由的途中,他们就已失去了自由。自由不是一个节点,不是过了它就自由了,当我们把自由当做标杆和成就的时候,它就成为了我们的界限。所以我们要怎么追求它呢?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用一生来解答。虽然我们不以自由为标杆和成就,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不向往自由,我觉得自由是来源内在的一种心境,因为就算生活在牢笼里,心还可以是自由的;就算生活在一片辽阔的天地间,心可能还是被束缚着的。我们是否要让人世间的那些琐事来束缚住自己呢?还是我们可以忽略,就做自己呢?这个可能说起来比较容易,但是我觉得做起来还是不容易的,毕竟我们要学会放下一些东西,尽管可能那些东西看似很重要。
说到做自己,这个问题也可能是要用一生来体会,我到底是谁?我觉得在我们现在这个年龄,可能还没有办法真正地回答这个问题,毕竟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回答的了的。不过我觉得我们可能就是要在人生的种种选择、困难以及经历、体验中逐渐地了解自己,逐渐地了解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只需注意,我们所谓的“想做什么”是否真的是自己想的,而不是受外界原因的影响,所以时时刻刻问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最后,在《先知》这一诗集的头和尾,提到了死亡。死亡也算是人类几千年来一直躲不掉的话题,因为它是一个人总会经历的事情,而古今中外也总是会有人在研制长生不老药……但是到底为什么要回避它呢?就像欢乐与悲哀、自由与镣铐一样,死亡和生命也永远是互抱着的,没有了死亡,生命也就暗淡无光了吧。不过,虽说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终结,但是始就是终,终就是始啊,生命是轮回的。也正是因为我们终有一死,所以我们也更加珍惜每一天,用诗和音乐滋养我们的生命,去了解自己的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