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学会用心理学“管”学生
Everyone:“你学心理学呀?你肯定很能管理学生啊!”
Me:我是心理渣吧,没觉得能“管”学生。
从来从来,就不爱“管”学生,也没有法子“管”。
推荐过《被讨厌的勇气》给一些朋友。语文老师晓红来说觉得很困惑,一直在课堂上的那些胡萝卜加大棒,明明很有效,阿德勒却指出其副作用大于作用。
既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
《幸福的勇气》中把赏罚讨论得更彻底。
这样的理念也见于《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 》和《非暴力沟通》,批评与表扬都是沟通的绊脚石。
批评的原意是让孩子知道自己做了某种不好的事、危险的事情或者对他人危险的事情,甚至接近犯罪的事情。认识错误,有错就改。
哲人说小孩子做的“不当行为”也许只是“不知道”,比如玩耍时杀了昆虫,公众场合大声喧哗,他们并没有想到会影响别人,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和他人的痛苦。大人需要做的是教导而不是斥责。
青年马上反驳:很多孩子明知故犯啊!
明知故犯的孩子深层有什么心理动机?
- 1 问题行为五阶段第一阶段——“称赞的要求”。扮演“好人”,他们并不是在做“好事”,只不过是在做“能获得表扬的事”。倘若得不到任何人的表扬和关注,这种努力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此一来,很快就失去积极性。他们的世界观就是“如果没人表扬就不干好事”或者“如果没人惩罚就干坏事”。
我好像也是这样的“好孩子”,从小练书法是因为能得到赞赏,有比赛激励,长大了,没有表扬就不会持续去做。学习也是为了被认可,当进入大学后,奖励机制很少,就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我的大学就是浑浑噩噩,没人表扬于是也不需要做对自己好的事。
哲人:对混乱班级束手无策的你采取了强制性手段,企图威胁和恐吓强迫其服从。这让孩子服从“权力”而不是“你”,他们根本不想理解“你”,只是堵住耳朵闭上眼睛苦苦等待愤怒风暴快点过去而已。
- 2 问题行为五阶段第二阶段——“引起关注”。做了“好事”却未获得表扬,或者原来就没有足够的勇气或耐性完成“能获得表扬的事”,于是就想通过与众不同获得关注,他们不是“办坏事”,只是想成为“特别的我”。积极的孩子会通过“恶作剧”来博取关注,但不会真正触怒大人,逗笑大家来获得喜爱。消极的孩子会表现为学习能力极其低下、丢三落四、爱哭等退缩性、扮演无能来获得关注。
怎么破?“尊重”的方式告诉他们,其本身就很有价值,并不需要非常特别。
- 3 问题行为五阶段第三阶段——“权力争斗”。不服从任何人,反复挑衅,发起挑战,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获得特权地位。消极的孩子“不顺从”,拒绝学习知识或技能,坚决无视大人的话。积极的孩子“反抗”,脾气暴躁、行为粗鲁,满不在乎地破坏规则。
怎么破?触犯了法律的问题就需要依法处理。不涉及法律问题的权力争斗时,退出“战场”……
- 4 问题行为五阶段第四阶段——“复仇”。前三个阶段都是“希望更加尊重我”的渴望爱的心情的体现。但是无法实现时,人就会转而寻求“憎恶”。他们不会受到任何人的称赞,令同学憎恶、害怕,他们的目标不是“坏事”,而是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进而渐渐陷入孤立之境。
怎么破?这阶段的孩子企图通过“憎恶”或“嫌弃”来建立联系,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他们的目标是“向你复仇”,你越想插手去管,他们就越认为找到复仇的机会,进一步升级不良言行。这时候,只能求助于完全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比如其他教师、社工、心理咨询师。
- 5 问题行为五阶段第三阶段——“证明无能”。大家对自己连憎恶的感情也没有,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于是打心底里厌恶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为避免再次体会绝望就去逃避一切,想尽办法证明自己有多么无能。
怎么破?越想管,越是用更加极端的方式“证明无能”。只能求助于专家,但是对于专家来说也是相当困难的任务。
暴力的目的只是令对方屈服
五个阶段的特点,在学生当中彼彼皆是,甚至也照见了我们自己的某些习得性观念。
两个孩子吵架、打架,无论怎么问“原因”,都只得到推卸责任的辩解之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要问的不是原因,而是“目的”,吵架、打架是为了得到什么?
促进对方思考行为“目的”,思考“以后怎么做”可以更有效达到自己的“目的”。
争论“道理”却无望获胜的人,最后选择的不是暴力就是自暴自弃。暴力能更少事地推行自己的要求,它是成本低、廉价的交流手段。
“批评是一手拿着枪在进行交流,无论里面装的是不是子弹。”这句话很戳心,血流满地,我们义正词严地“教育”孩子,靠会随时代变化的道德标准去评判他人,我们是法官吗?我们被赋予裁判的特权吗?
阿德勒思想是死胡同吗
《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都好像在描述一个乌托邦,最美好的世界,还有《非暴力沟通》《P.E.T 父母效能训练》等等,书中的青年在践行阿德勒思想时走进了困境,那样的做法根本行不通啊!!!
哲人指出了核心,青年自己有“做普通人的勇气”吗?自己也在逃避人生课题,还妄想成为“救世主”去拯救不幸者。
“信赖”VS“信任”
- 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 信任:有条件地相信对方
不能做到“信赖”,走阿德勒思想之路就会进入死胡同。因为你在渴求回报,因为有回报才愿意做,因为不一定有回报也就不愿意去付出。
幸福的勇气,就是预见前路悲伤,仍然愿意前行。
去爱,是我的事,与人无关。“爱”不指向别人,摆脱被给予的爱的支配,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爱某个人。
阿德勒之路在迷雾之中,哲人说正因为看不清未来,所以命运就在自己的手中,就在自己的脚下,永远“不知”,不断追问、不断前行。
勇气也会传染
由你开始。即使没人理解和赞同,你也必须首先点亮火把,展示勇气和尊重。火把照亮范围最多也就是半径数米,也许感觉像是一个人走在空无一人的夜道 上。但是,数百米之处的人也可以看到你所举着的火把。大家就会知道那里有人、有光,走过去有路。不久,你的周围就会聚集数十数百个火把,数十数百的人们都会被火把照亮。
仍然不知道有什么法宝可以“管”学生,仍然会纠结“赏罚”,仍然迷糊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有效”。
我知道火光那里有路,靠近它。
看不清未来,命运就掌握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