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我们总有各种各样的要求: 尊老爱幼,文明礼貌,要会分享等等。我们坚定的认为,孩子从小养成这些利于个人形象的好习惯,对他的将来大有脾益。
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但我们有时会忽略了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需要遵寻一定的自然法则。
我们急于塑造孩子的外在,太过于在意自己的内心需要,过于在意别人的目光。
我们也忽略了,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需要孩子的认可,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和理解。
记得在我儿子3岁之前,我和家人曾经费尽心思地去要求他做到:与人分享。
儿子拿到一盒奥利奥,我们赶紧怂恿他:“来,给大家一人分一块。”
儿子拿到一包薯条,立马鼓励他:“我们小宝最爱分享了,对不对呀?”
但每次儿子都很为难,有时,极不情愿地分给大家,但有时却完全拒绝。
我们先是用言语鼓励他努力做到,如果他做到,我们便大肆表扬。
如果做不到,我们便会用各种外力逼迫他去做到。因为我们认为,他如果不懂得分享,长大一定是个自私的人,并且坚信这样不利于他将来与人交往,更有碍于他的个人发展。
但分享的习惯并没有让他养成,儿子一路“自私”地成长。
在他幼儿园大班时,朋友出差,一口气送他了几盒巧克力。当打开第一盒后,他破天荒地竟然给家人一人分了一块儿。
以为这是孩子懂得分享的开始,但事实上,并没有成为常态。有时乐意,有时不乐意。
我们一直没总结出规律。
直到一天,当我看到下面这个故事以及理论分析,才恍然大悟。
故事很真实,我跟我家孩子也有过几乎同样的情景,处理方法也完全雷同。唯一不同的是,我没明白个中道理。
文章说得非常有道理,“先经历拥有,然后才会付出”。孩子乐不乐意分享,规律便是如此。
他第一次给大家分享巧克力,是因为他一下子拥有了很多,多到他觉得可以分享。
他不乐意分享零食,是因为我们不支持他吃零食,他的零食都来之不易。
玩具不舍得给别人玩,只是因为他还没有玩够。
我们没有遵循成长的自然法则,只是按照我们设定的成长规则,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来刻意去让孩子做一些我们认为该有的好行为。这样做的后果是永远不可能让孩子形成我们想要的那个好习惯。
而对于孩子,每次逼迫他分享,只会让他增添关于分享的不痛快经历。一件让孩子不痛快的事,只会让孩子再遇到分享,要么逃避,要么对抗,也让孩子忽视了自己的内心。
如果我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尊重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分享或者不分享,他会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而他也能看到不同选择带来的不同后果。经历几次后,他自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分享只会带来快乐。
想到这里后,我开始试着调整自己,不再去刻意逼他去分享。在我给他分析好分享与不分享的两种结果后,给他自由,让他去自主选择、决定,让他体会到尊重与信任。
再买零食,我不会那么死板地只是买上一小包,我通常会多备一点,但会是跟他约定多久吃一次。
一开始,他遇到爱吃的零食,依然拒绝与人分享,选择独自享用;
一次,两次,……,多次以后,他开始改变了。
一次吃薯片时,他从薯片桶里拿出几片给了妹妹,动作很自然,自然得就像他一直都在这么做。妹妹却很激动,不停地说:“谢谢哥哥”,还跑来向我们“汇报”。
我们尽管满心欢喜,但却故作镇定地只是在一旁观看,不加任何评论。
良好的开端就这么平静地开始了,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去超市,他挑选零食时,会自觉、主动地给妹妹带上一份;
在学校或机构赢得了奖品,会给妹妹留一份;
有小朋友来家里玩,他会拿出他的各类好玩的、好吃的,极尽待客之道;
外出吃饭,他会主动说:“妈妈,这个面很好吃,你也点一份吧。”
班级社团课,他把分得的奖品一次又一次地分发给同学们,直到上课老师都替他着急:“你再分下去,你就没有了啊。”但他还是坚持分发,一份都没给自己留。
回来的路上,我问他为什么这一再地分发奖品,他告诉我:“因为他们是我的同学啊,你看他们拿到那些奖品时,多开心。”
……
分享的好习惯就这样自然地养成了。
只因为他拥有过了,在尝试分享后,意识到分享会带给别人快乐,而当身边人快乐时,他会更快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孩子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明白什么是正确的,如何正确地抉择。
因此,我们对待孩子,不能急于求成。好习惯只能用耐心与尊重去堆砌而成。我们的心态越平稳,给予孩子的自由越充分,孩子的成长越顺利。
苦苦相逼只会让孩子更抵触,因为物极必反。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孩子,给他成长的时间与空间,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