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醒思考的艺术》中,作者多贝里列举了52种常见的思维错误,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对它们加以阐述和分析。
52种思维错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和独立思考相关的错误;和情感偏好相关的错误;和统计学及概率相关的错误;结果导向型的错误;和自我认识相关的错误。
这些错误是普遍的心理学现象,认识到这些思维错误,对它们小心加以防犯是很重要的。
一、学会独立思考:警惕“群体”和“权威”
1. 我们很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在很多人都说一件事是正确的时候,我们也容易认为它是正确的,很少提出反对意见。
2. 另一个和从众心理相关的思维错误被多贝里称为“团体迷思”,也就是说,在团体中人们也很容易降低独立思考能力。一方面,当团体中很多人意见一致的时候,人们很容易自我怀疑。另一方面,就算有不同意见人们也常常选择憋在心里,中国有一句老话叫“枪打出头鸟”嘛。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由许多聪明人组成的顾问团也会出错。
3. 另一个常见的思维错误是我们常常会服从和盲信权威。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身穿制服的人:警察、法官、军人、医生、护士,甚至还有城管和居委会大妈(表现为袖章)。制服代表了权威,权威在大多情况下自动导致了服从。
4. 你或许还有这种感觉,在你为某件事找出了一个可信的解释时,你会到处寻找证据支持这种解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确认偏误”,人们善于寻找(或是过滤)新信息,使之与我们现有的理解、信念相一致,而不是对其独立看待。这种倾向是危险的,因为它会让我们视野变窄,观点偏狭,忽视事实。
二、“情感偏误”的陷阱:先想有用吗,再想喜欢吗?
另外一类思维错误可被归纳为“情感偏误”,也就是说,我们因为受到情绪、情感因素的影响很容易犯错。这些情感包括渴望友善、希望被人喜欢、自恋、恋旧、或是“外貌党”。
1. 在超市里有人请你品尝免费食物时,请最好拒绝,因为你很可能会因为不好意思买下你不需要甚至也不太喜欢的东西。这种思维错误叫做“互惠偏误”,我们会对给了自己某种好处的人施以回复,尽管这种回报(代价)比我们得到的好处大得多。
2. 我们还会因为某些事物特别“讨喜”而做出错误决策。广告和营销专家深谙这一人性特点,因此广告大片上全是美艳逼人的明星(也就是著名的“光环效应”),动物保护组织的小册子上印的都是长相可爱讨喜的物种,比如熊猫。我们会对向自己表示好感的人也产生好感,尽管对方常常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刻意迎合我们。认识这一思维错误的启发是,我们在做决定时要剔除“好感”这一因素的影响,客观地评价一个商品或计划的真正价值和对自己的有用程度。
3. 我们容易犯的另一类情感错误是过分高估自己拥有的事物的价值,心理学上称其为“禀赋效应”。令人惊讶的是,心理学家发现我们甚至会对自己即将拥有的东西也加以美化,正因如此,参与拍卖的人往往会非理性地对一件拍卖品出价过高,这一现象被有趣地叫做“赢家的诅咒”。
三、重视统计学:重要的是概率大小
1. “均值回归”概念是最重要的统计学概念之一,它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从股票价格、房产价格,到考试成绩、比赛结果,到气温、降水量——在一段时间内,结果都会呈现向均值回归的趋势。熟记这一概念有助于看清生活中事物的因果关系。很多时候,球队表现、股票价格、公司业绩的波动都是和均值回归规律相关,和领导能力、个人努力、迷信没什么关系,记住这一点可以让我们避免损失——尤其是当有人以一两次的表现大肆吹嘘自己的能力的时候。
2. “概率”是另一个重要的统计学概念,同样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大概率”和“小概率”。因为害怕空难,很多人对坐飞机充满恐惧,但实际上坐飞机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
3. 另外一个重要的概率是“基本概率”。如果说马库斯是个戴眼镜,爱听莫扎特音乐的男人,以下两种可能性哪种更大呢?(1)马库斯是卡车司机:(2)马库斯是法兰克福的文学教授。大多数人会选(2),但这是错的,因为德国的卡车司机要比法兰克福的文学教授多得多,因此,从统计学的角度看,(1)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大多数人选(2)是因为被问题中的精确描述误导了。所以,在做任何判断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问自己的问题就是“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什么”。
4. 与忽视概率相关的另一个错误,多贝里将其称作“零风险偏误”,也就是说,人们常常忽视概率大小之间的重要差别,却过分追求零风险——尽管零风险常常是不可能的,或者说代价过高。
四、结果偏误:你认为的“因果”真的是“因果”吗?
1. 人们在事后往往会夸大自己对结果的预测能力。“事后诸葛亮偏误”是本书中提到的几种“结果偏误”中很典型一种。人们的判断很容易受到结果的影响。我们容易依据结果来判定决策或行为,当一件事的结果不尽人意时,我们就会质疑当时的决定是否正确,结果很好时,我们就会觉得自己英明无比。虽然很多时候,结果并不能作为判定的依据,因为能够影响结果的因素太多了,有时候好结果仅仅是运气使然。
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容易看到成功,而不是失败。这一思维错误被称为“幸存者偏误”。与之相通的是,我们在看别人的生活时也总是看到好的、光鲜的一面,看不到不好的一面。这显然是一种“结果导向”,因为媒体只会将成功者的故事写出来给我们看,人们在朋友圈也只喜欢晒假期、美食和成就。这一思维倾向会让我们高估成功的几率,结果是,失败时的挫折感也就更大。
3. 还有一种思维错误被作者称作“游泳选手身材错觉”,是说我们觉得职业游泳选手身材完美是游泳锻炼的结果,但很可能我们是将选择标准和结果搞反了——这些人之所以成为游泳选手,是因为他们首先就拥有健美的身材(游泳只是对其加以提升了)。日常生活中一个或许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当我们走进一家眼镜店时,会觉得店里海报上那些戴眼镜的模特全都无比迷人。但稍微一想我们就会知道,这些模特戴眼镜的样子这么迷人,是因为她们本身就很美丽迷人——如果不戴眼镜她们大概还要更好看呢。
五、“自我认识”偏误:认清自己,停止自恋
1. 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我们也很容易对自己评价过高。这种自我认识的偏差也涉及到奖惩领域:我们更习惯将成绩归功于自己,将失误归结于外部原因。
2. 还有一个常见而有趣的心理现象被称作“自我选择偏误”。讲人们排队时总是觉得自己的队伍移动得特别慢,就好像人们开车时也总是觉得自己这一道走得更慢、喜欢不停变道一样。同样地,人们都很擅长自我欺骗。当我们申请一份工作失败时,就会自我安慰自己本来就不喜欢这家公司。
3. 我们在分析事物时往往系统性地高估人的影响,低估情境因素。但事实上,在很多复杂系统中,人的影响力是微乎其微的。一家跨国公司的表现,首席执行官的能力没有多大影响。
总结
回避思维错误是很麻烦的事,所以,能做的最好是保证在做重大决策时能尽可能地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