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位相识十年以上的朋友,通过微信,发来一段视频。我很认真的看了三遍。大致的意思是:假如你练习认识自己,你就会非常非常精通认识你自己,你就会知道你是谁?
朋友主张一切向内,找到根源,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我很认同她的见解。于是回复“想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
她回:“往内很痛的,因为我执太顽固了”(这句话和前面的视频形成对立?不知何意。)
我回:“痛就痛,涅槃重生!”(我没有去验证她为何要自相矛盾,兴冲冲地鼓励她,勇敢向内看!)
紧接着,发给我一段关于“知言”的长段文字。用大白话来理解,就是“如何说,如何听,如何感受自己和他人”,看到这个部分,我为她的观点惊喜,殊途同归,修到同频。
沉浸在开心当中的我,接下来读到这段表达,“起码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就不会再去走到叉路!”同时,评价我,感觉“近来你在慢慢触及内在”“只是这真不需要花很多钱。”
整个沟通,我回应的文字相当于不存在,她只顾自己的表达。然后,不再有任何回复。
原本能与朋友链接的高兴,转成失落。
二
收到朋友的好意劝诫,我想梳理一下:
孟子所谓的「知言」,指的不只是观照出自己的心声与习性,也包括能体察出他人的心声与习性。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能知自己的言,简直就是无明,岂能修得了自身;不能知别人的言,也就无法辨别是非曲直,岂有智慧可言。
这段对应非暴力沟通的“体会自己,感受自己的需要”,同时“体会他人,并感受他人的需要”。
例如从一个人说的话、做的事,便可以知道谁好谁坏、谁忠谁奸,也可以知道谁在收买你、吹捧你、谁在贬损你、抵制你、谁是君子君而不党、谁是小人党而不群、谁是益者三友、谁是损者三友…分辨得出这些是非曲直,凡事清楚明白,这才是智慧。
这段,对应的是界限感。卢森堡博士说,一个人成长有三个阶段,分别是:情绪的奴隶、面目可憎(有界限)、做生活的主人(真正的活出爱,并乐于助人)。对应上文,可看出,所谓的智慧,就是到了第二个部分:面目可憎,或者说“明哲保身”,信奉“这世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老天的、别人的。”
我认同非暴力沟通的观点:生活真正的主人,一个有爱的人,是不分对错,不批评不指责不评判不强人所难。观点上,只有“我们一致”,“我们不一致”。
佛家所说的智慧,便是孟子的「知言」的效应。这个「言」字不止代表心思,当然也包括语言、举止、行为在内。例如一个眼神也是言,当你说了一句话,惹得有一个人怒眼瞪着你,这眼神也已经明确的表示出他不喜欢你的心声了!然而他的嘴巴却说:「没有啊!我哪有不喜欢你!」然而明眼人一看便知到他的内心根本不喜欢你!这个内心的想法透过他的眼神,早就表露无遗了,任他嘴巴再怎么说喜欢你,此刻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
所以从根本处来说,真正的「言」不是他在说什么话,也不是在他的眼神、也不是在他的动作,真正的言只发生在一个人的「内心」!在他未说话,未动作之前,这个声音就已经先在他的内心回荡已久了!一切的「言」都是发自内心,心里面的声音、感受、念头,才是真正的「言」!
这段文字是心理学的投射原理,人的所思会从一系列微表情中显露,若能善于观察与感受,就能较好的捕捉并予以理解。
我强调理解,而不是把别人看透,然后,好好保护自己,避免被伤害。
我想做到的是,真正去看到“对方为什么会这样?他(她)有多么不容易。”
所谓善解人意,真正感受到对方的情绪,想法、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后,并不是立刻拉一道警戒线,保持距离,冷言旁观。
友人传达的佛家智慧,令我读到身边一部分人的共性:倚世独立,我自成风景。活得明白,不给自己和他人添堵。对老弱病残,不一定予以帮扶;看路人倒地,怕引来官司只拍个照;教育子女“好好读书,不然只能当个工人。”……小日子滋润,懂得审时度势。
三
如何度过此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我之所以愿意折腾,愿意吃苦,只因从小到大,一直在苦苦探索“人类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温情,不是虚与委蛇。
只是,在这条路上,我走得很孤独!
她是当我朋友,才会给我发这段文字。我很感动。同时,我读到,她想表明立场,说清选择。她不苟同我的当下,觉得我在“术”,须融合她所参学的“道”,并且唯 一的通道——向内看。
没错,向内看!这些年,哪一天,我不在“内观”,并写“觉察日记”呢?只是你没看到,或许你没看!
真是感觉到“暴力沟通”无处不在,即使彼此都想把对方当“好朋友”,一开口,就主观了。也许,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也非常的“暴力”!毕竟,在“非暴力沟通”的实践之路上,才刚刚迈出了一小步。
有个社会现象,好朋友常会承担家长的角色,干涉孩子的兴趣、探索,直接指一条光明大道:读好书、出个国、穿得美、少吃苦、好好活。“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当个环卫工”,多少家长用这个来吓孩子“今天不吃小苦,将来一辈子吃大苦。”在他们眼里,人分高低贵贱三六九;人生苦短,何必绕远,物质丰富,何必找苦……
那么,在我心里呢?我也把人分类。不是以工作、出身、外貌、金钱数量分,我以个人素养分,以说话办事有没有温度分。在我看来,人只有两种:精神富有和心灵贫穷。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经得起来自外界的各种考验,到哪都能活好。一个心灵贫穷的人,即使传承了亿万财富,不会获得由内而外的快乐,也不会长久富有。真正的幸福,是向阳而生,即使小草一株,也能百折不挠,美化地球。
人,得有温度。“吃苦”,吃的是“重建自我”的苦。获得的是把自己活成太阳,温暖他人的那份体验。
当然,这个过程中,眼高手低,好心办坏事,善念说错话……常被俗事困扰。好就好在,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破茧,如何重生?用巧劲,开启走捷径的一生,路程短,舒服;用执著,曲折的探索,收获的体验丰富。格局,被委屈撑大。心中能容多少人多少事,慧眼能识多少人多少事?由什么决定?!
还是回到那几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怎么悟,去经历啊!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人生故事,我们要做的是:互相欣赏和成全。分开时,彼此祝福;相聚时,互相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