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正经的写东西了,有些惭愧地说,我其实不太擅长写东西。虽然偶尔会想出些零碎的句子,但是就是没法子记下来,它只存在于脑海里的一瞬间。有很多时候记下了一部分,但也总是不全,不停地修补觉得有些敷衍,我讨厌这样。我宁愿写一些流水账。
最近试着一个人生活,真的很难开始。制定了很多的计划终是因为自己的怯懦而付诸东流。
很难想象,我是一个连上课都怕一个人去的人,吃饭去离宿舍最近的餐厅最近的窗口,大三了学校四家餐厅也只去一家。
双鱼座最大的特质是习惯依赖别人和害怕孤独,这两项我全都占了。想要人陪着自己去买食物,一起上街,一起上课,一起去图书馆,一起去拿快递,一起去跑步散步,一起回宿舍,就算不说话只要不是一个人就好。
虽然我明白很多时候就算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时刻陪在自己身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没有人有义务在你有情绪的时候安慰你迁就你。
看过一句话,说太过于依赖友情只会让这份友情变得沉重。
最近在读《百年孤独》,很难想象故事中如此多的人物,曾经多么辉煌最终却死在自己的孤独里,也很难体会有的人从生到死都不曾离开孤独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也不曾知道那种脱离肉体的精神与灵魂的极致孤独感,是如何一点点消磨去一个人一生的光泽和对生活的耐心。
或许就如同书中描绘的人物那般,那些一直重复单生活的人,不过是屈服于自己的孤独而已。
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场景,处处都浸染着悲伤。从一开始便注定了的结局,在长达一个世纪的辗转后如约而至,无论多么特别的人生经历,都无法改变这种孤独的结局。
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和悲伤的气质。
一切都是由原点开始再走向原点,绕了人生这么一个大的圈又回去。
死亡是孤独的解脱,但对死亡的到来也只能等待。
我嘲笑别人说看完这本书的人多半会神经质,就如同嘲笑自己。
对于我而言,我比任何人都清楚我比自己想象的更能忍受孤独,也比任何人都惧怕孤独。
很早就决定要考研,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把专业里考研的方向都考虑一遍,最终把就业前景最好的都排除在外,选择了一个几乎一无是处的民俗学,只因为接触的东西约定俗成而非专业书里码好的字。
我就是这样的人,对任何没有兴趣的东西都提不起精神,没有兴趣便失去了探索的意义。宁愿抱着脑袋看一天的蚂蚁搬家也不愿意规规矩矩的坐着等下班。
所以选择了一个一无是处的研究专业,哪怕不喜欢,至少不讨厌。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我最了解自己,却又觉得我最不懂自己。既可以很耐心的一天重复同一个动作也不觉得枯燥,又可能会在下一瞬砸坏所有的东西然后发疯。
明明对某一件事耿耿于怀,却又在可以补救的时候故意晾着,任凭坏结果在脑子里撒泼,任凭那种感觉在心脏里啃噬,又享受与此同时带来的极致快感。
那种一点点被啃啮的感觉,前所未有的畅快。
就是这样变态的一个人,却能因为别人一句别那么倔强而没出息的哭,你看,人果然是这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
《一个人的好天气》里说,我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只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个人努力过下去。
一个人的好天气那种孤独,既无奈又美好。
我渴望慢慢地将一个人变得习以为常。
以前我总是不带钥匙,但是现在总是会带着钥匙。我与孤独的对抗,也只胜出这一分。
自从前几日张教授讲周作人《雨天的书》中`喝茶`篇后,便被这个冠以“汉奸”称号的人深深吸引了。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能写出如此清淡的句子的人,决计不像与汉奸有半分瓜葛,我也只爱他的文字。
总是等待着有人陪着去吃饭,去上课,去看电影,去泡图书馆,去旅行,去发疯,去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可如若找不到可以志趣相同的人时,那就在自己的孤独里与自己分享罢。
周国平在《孤独的价值》里写道:
和别人混在一起时,我向往孤独.
孤独时,我又向往看到我的同类.
但解除孤独毕竟只能靠相爱相知的人,其余的人扰乱了孤独,反而使人更感孤独,犹如一种官能,因为受到刺激而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喧闹与孤寂,就像人山人海里的孤独和一个人的孤独,若生如斯,又何挂碍。
听过最悲伤的一句话,是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暖。
我情愿是一个孤独的背影也不愿做那人群里被涛声淹没的人
昨夜夜半而眠,翌日七点起,中午十二点半的党课都浑浑噩噩而今看着时间却依旧失眠
明明想写一个人的好时光,结果却变成了悲伤的傻子
孤独的魅力已至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