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9.9)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通译】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河里不出图了,我已经快完了。”
【学究】
古时凤鸟是一种吉祥鸟,在尧舜时期出现过,一旦出现意味着圣王驾临凡间;伏羲年代,黄河中龙马背八卦图出水,便有了先天八卦,也意味着圣王驾临。
这些都是上古传说,在《山海经》有描述,是否真有此事,还是民间传说不得而知,即便在孔子年代也已经很久远了。这也意味着华夏文明始于农耕,对于天气的依赖和对风调雨顺的期盼。
而孔子终其一生传播周礼制度,期盼国泰民安,可是春秋末期群雄逐鹿,社会动荡,终归没有出现凤鸟齐飞,龙马背书这样的奇观出现,孔子也自叹自己与圣王无缘。
【原文】(9.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通译】
孔子见到穿丧服的人、尊贵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不是很多见,一定站起来行礼;经过他们面前时一定快速经过。
【学究】
孔子是春秋时期最懂周礼的人,对于每个人,那个时候行什么礼都一清二楚。对待那些穿丧服者,就告诉大家死者为大;对待尊贵的人,就告诉大家尊贵及己;对待盲人这样残废之人,就告诉大家要照顾肢体功能不健全的人。
只有大家一起达成共识,就会使社会处于和谐共处。也是因为人有了这样的社会共识,才脱离了动物界而成为世界的主宰者。孔子之礼大而全,周密而细致,更重要的是礼为何人清晰而透彻,才是最核心的要旨。
【原文】(9.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通译】
颜渊感叹说:“老师让我高山仰止,钻研而深邃,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儿又在后面。老师循循诱导我深入学问,博精引典,用礼仪约束我,想摆脱也做不到。我是竭尽全力。好像前面有指引的目标。虽然很想跟随,却没有前进的路径。”
【学究】
颜渊是孔子得意弟子,孔子竭尽全力想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统统交给颜渊。于是就有了颜渊这样的感叹。
跟随老师学问,先要仰慕老师,这样才能打开学习之门吸收知识;其次要根据老师设定的路径深入钻研学问的逻辑知识,边学边忘就要不断回到前面去,再找到后面了,只有不断反复前后比较才能融会贯通。同时老师不断给予节点解读,据经引典,表明出处,还不断告知戒律的重要性。唯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这里就是告诉大家每个人学习要有标杆和目标,要有计划和监督,要有资源和引导,不断反复论证才会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