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馨伯乐】第十一期“家”写作活动。
(一)
我国广袤的领土,尽管面积排在世界第三位,但是植物面积以及植被覆盖率却相当有限,这其中分布着八个沙漠和四个沙地,沙漠和沙地对人们生活的破坏性很大。
先看这些沙漠和沙地。八个沙漠分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吉尔班通古特沙漠(准噶尔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尔塔格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库尔奇沙漠以及乌兰布和沙漠。四个沙地是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
沙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五,西北地区的植被也因为风沙流动而减少,这些移动的沙丘让流失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漠化让人担忧,沙漠已经危及到人类的正常生活。
如何战胜随风移动的沙丘?这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多少年来,人们想尽了各种办法,但是在治理沙漠的道路上却举步维艰。不过有很多治沙人士知难而进,除了集体治沙之外,还涌现出许多个人治沙能人,周伟就是一位代表人物,他被人誉为“大漠之神”。
周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参加工作,在80年代他办理停薪留职,然后下海经商。直到90年代初期,他退休了,那时他的生意非常红火,有自己的公司,在上海拥有三套住房,他的儿子周新在上海也有着自己的住所。据知情人介绍,周伟的资产在千万元上下。
周伟的父母一直居住在西北地区,距离毛乌素沙地不足百公里。那里的自然条件是这样的:“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炕烂草棚,四季冒黄风,糠菜填肚皮,十户九家穷。”一年四季黄沙漫天,当地居民饱受风沙之苦。
在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周伟父母的生存条件是何等的艰难,这完全可以脑补。周伟在上海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之后便开始动员父母离开老家去上海居住。但周伟的父母年事已高,而且故土难离。虽然周伟夫妻双方三番五次地请父母去上海,但父母都不同意,最终周伟的父母在老家相继故去。
在周伟父母患病的那几年,周伟经常往返于家庭与公司之间,他对老家的印象越发深刻,他不时地思考着如何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也许他从骨子里就得到了父母的传承。
周伟在父母去世后不久便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翻盖家乡老宅,准备变卖上海的公司和房产,然后到家乡治理沙漠。
这个想法不啻于一声炸雷,把周伟的妻子岳丽炸得晕头转向,同时还有周新夫妻,他们全都持有反对意见。但是周伟的主意已定,他留下了一套房子,变卖了上海的两套房子和公司,凑齐了1000多万元。回到了家乡,准备大干一场。
家乡是一个小山村,村民得知这一消息后议论纷纷。有人说周伟这一举动是准备投机取巧,骗取植树造林的补贴款。还有人说这是在交智商税,有人说这是精神不正常,有人说这是做做样子,给自己镀金,然后才能升职,属于曲线升职。
要说周伟精神不正常,这没有人相信,因为他能开公司,当老板,身价千万,绝非等闲之辈。要说周伟在交智商税,这种可能性很大,因为自古以来基本上没有人在治沙方面取得成功。要说周伟准备曲线升职,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他已经退休了。
至于有人怀疑周伟以治沙的名义,搞植树造林,然后再向上级部门请求,领取补贴款,这个可能性还是有的。
周伟这一反常举动确实令人费解。
(二)
周伟治沙的目的是什么?周围的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童年的小伙伴对此感到好奇,问周伟具体原因。周伟说:“我从小到大一直见证着风沙的侵蚀,它对我们的居住环境以及农作物的影响属于破坏性的,我打算治沙,改善我们居住的环境,没有人帮我,没有人给我投资,这件事儿完全靠我自己。”众人听后,全都半信半疑。
说干就干,周伟回到老家之后,马上与镇里取得了联系,一周后就签了协议,准备治理靠近村庄的两万亩沙地。为了便于治沙,周伟沙地里建了一座简易房,在那里饮食起居。
有资金,有干劲,但是缺少人手。周伟去动员村民,想让大家与自己一起治沙,但是大家都不作出明确的回答。其实这一点并不奇怪,这些村民与风沙相伴已经几十年了,以前曾经多次治沙,但是收效甚微。长此以往,他们早已对治沙失去了信心,他们认为集体治沙都没能取得成功,何况你这是个人行为?
没有别的办法,周伟只能与老伴儿两人开始植树。每一个行业都有技巧,植树也要讲究学问。沙地的土质是固定不变的,变化的就是树苗,需要二者能够彼此适应才行。刚开始周伟并不明白,他引进了许多松树苗和杨树苗,种植后才发现有将近一半的树苗不能成活。后来经过反复研究,多方探索,最后才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树苗都适合在沙地里生长,在选择树苗方面必须谨慎。经过多方探讨,周伟知道了可以栽种从东北引进的樟子松,还有另外一种树,它叫沙地柏。
沙地柏,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天然生长在沙地的灌木,它是沙地的克星,人称“绿色卫士”。作为沙地的克星,沙地柏不仅抗旱耐贫瘠而且牲口对它望而却步,所以它很少遭到破坏。沙地柏浑身都是宝,可以把它开发出香皂、熏香等产品。
确定了目标之后,周伟开始启动这个新项目,改为种植沙地柏之后,效果确实好,树木成活率将近九成,此时已经有一部分村民加入了植树行列。周伟一见,心中大喜,马上与村里再次签署协议,把沙地面积追加到十万亩。尽管自己有雄心大志,但是他在实际种树的过程中却是非常的不容易。他常年不能离开大漠,基本上每一天都与沙地共成长。从那时候起,他春天种树,夏天修剪,秋天补栽,冬天防火。他用自己的双脚不断地丈量着这片沙地,从未干过农活的周伟,此时双手布满了老茧,指甲缝里满是泥土。
身体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里更累。建完简易房之后,需要用沙袋固定流动的沙丘,防止沙丘淹没房屋,然后去各地考察,详细比较,最后才能出钱分批买树苗。栽种树苗后还需要浇水,确保其成活率。这属于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程,隐形消费特别多。总体来说有两方面开销很大,那就是:这也用钱,那也用钱!
栽下两批树苗之后,周伟简单地计算了一下,已经花费了近百万元。如此下去,千万资金只能解燃眉之急,后期的费用肯定会捉襟见肘。在此期间,一位具有多年治沙经验的老人告诉周伟,在沙地植树造林的成本很高,抛开隐形成本不算,单说直接投资这一块,那么多的沙地,千万资金远远不足。
在栽种防沙林的同时必须同时栽种经济林,两者互相影响,这样才可以继续运营,不然的话就算家有金矿都不行。这是经验之谈,因为以前治沙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有人出了这样的主意:资金不足的话,可以向当地有关部门申请。换句话说,那就是要求有关部门提供植树补贴。但是经过了解后得知,这种补贴是有条件的,首先需要植树而且是要达到一定的面积,成活率要求达到80%以上,然后才可以提出申请,有关部门按一定的比例提供补贴,并不是说想种树就可以拿到补贴钱。
望着无边无际的沙漠,数着手里厚厚的费用收据,周伟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了愁容。
(三)
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甚至是困难重重,但周伟却横下一条心:“既然铺开了这个摊子,那就一定要走下去。以前没有经验,不懂得怎样选择树苗,那才是最闹心的事儿。通过实践之后,现在已经了解到最佳选择就是沙地柏,继续植树就是真正的出路。
由于每天都与沙地打交道,无论植树或者是剪枝都需要亲力亲为,周伟的手磨出了泡,胳膊上甚至脸上时常被树枝划出一条条的血道子,有时稍不留神,树枝就把400多度的老花镜弹射到远处,周伟需要花费好长时间才能把眼镜找到。夏季里植树更是苦不堪言,由于沙地里光照充足,有时候在沙地里行走,不小心鞋里进去了沙子,烫得脚疼。树下蚊虫的叮咬,空中太阳的暴晒,这让周伟看上去哪里是身价千万的大佬,那分明是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
周伟的老伴儿岳丽看在眼里,忧在心里。她思虑再三,然后才对周伟说:“老周啊,这里的自然条件太恶劣了。你每天都在这里折腾,60多岁的人了,这么下去身体肯定吃不消。我看这样吧,你初期投入的几百万元我们就认赔了,但是以后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身边连个帮手都没有。我看这样吧,我们简单的收拾一下行李,过几天回上海生活,最起码在儿子身边我们的心里有底。”
周伟望着面容憔悴的老伴,嘴角动了一下,但他却没有说出话来。过了一会儿,他苦笑着说:“我是这块沙地里的土著人,对这块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故乡情。尽管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但是我要尽到一切努力去改变它,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让家乡人走上富裕路,我自己也算是落叶归根。我知道你很辛苦,不行的话,你去上海儿子家,在那里帮助照顾孩子,我一个人在这里坚守岗位。”
“这怎么能让我放心呢?哎,别说了,我与你一起坚守阵地。老周,你真是当代愚公啊。”
“哈哈,没有愚公怎能移山,怎能治理沙漠?我要尽到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愚公。”
经过周伟夫妻二人的不懈努力,沙地里已经有几千株树木成活,远远望去,此时的简易房已经被数木所包围。村里的人们由此看到了希望,看到未来,他们纷纷对周伟竖起了大拇指。
在周伟夫妻的行为和精神的双重感召下,很多村民加入了植树队伍,这就形成了一支植树大队。不必细说,周伟自然就是队长。经过全队人员的苦干实干,四年之后,在这片不毛之地里,有1.5万株的树木成活,这也成为了此处的第一片绿洲。
看到眼下的收获,所有人都惊喜万分。周伟更是干劲十足,他带领大家继续植树,向沙漠要效益。由于参加植树的村民都是志愿者,而且属于无偿劳动,这就间接地影响了各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对此,周伟的心情异常沉重。他思来想去,没有与妻子商量,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自己三个月的退休金全部取出来,买了多种食材,摆下了几桌宴席,犒劳大家。
这一招还真管用,大家在聚餐的同时也形成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每个人都摩拳擦掌,群策群力,准备在治理沙漠的路上再创辉煌。
(四)
世事多变,任何事情的发展都离不开辩证法,有人欢喜必定就会有人忧愁。岳丽一见周伟不定期地花掉退休金,用于请客,不免心生不快,有时候忍不住埋怨几句。但周伟总是乐呵呵地说:“把钱花出去才能实现它的价值,不然的话,钱就会变成一堆废纸。”
周新夫妻每逢年节看望父母的时候,刚开始对于父亲的行为很不理解,时间一长,他们逐渐地转变了观念,也开始支持了爸爸的工作,不时地给爸爸转账以补贴家用。
十多年过去了,植树的队伍在不断的壮大,植树面积也扩展到五万多亩,一望无际的林海里,绿树成荫,树木下面的青青芳草地,有时还可以看到雨后的低洼处草丛里的积水,哪里还有沙漠的影子?
空中不时地有飞鸟掠过,喜鹊爬上枝头,传来一阵叽叽喳喳的叫声。树丛中经常可以见到野鸡、野兔在穿行,偶尔还会听见窸窸窣窣的声音,放眼望去,那些小动物贼眉鼠眼,不用问,那一定是老鼠。个别螳螂已经长出了翅膀,树枝上爬行的蜘蛛正在精心地编织着蛛网,用于捕捉猎物。沙漠变绿洲,这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吸引了外界众多的目光。不知不觉间,这里已经成为了网红的打卡地。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游人聚集在此地。他们就好像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对这块神奇的土地啧啧称奇;又好像是刘姥姥初进大观园,对眼前的景色感到目不暇接,甚至于流连忘返。
周伟不失时机,他与植树队员进行商议,大家一致认为需要加强宣传。于是他们在绿洲的周围,固定了几块铁板。在铁板上面刷上白漆,在白漆上边写着红色大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但得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金山银山不如沙漠中的绿水青山。”
与此同时,有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网上也有相应的宣传,得知老周的事迹之后,大家越发感到好奇,都想一睹为快。
此时的周伟已经是年近80,以前人们称他为老周,现在都改称为周老,从这两个字的顺序变化来看,人们对周伟已经是敬重有加。
直到现在,大家才清楚地了解到当初的周伟为什么告诉大家要向前看而不能向钱看,为什么不种经济林而是只种防沙林,周老真是用心良苦。
此处的绿洲聚集的更多人气之后,植树大队的所有成员们一致认为,现在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植树补贴,因为周老的投资已经所剩无几。
真是天遂人愿,几天以后,补贴款顺利下发。这就为植树注入了新的血液,因为只有资金不断地周转才能推动着植树继续向良性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上级主管部门与村民们商议,此时条件已经成熟,可以开设几处农家乐,建一部分蔬菜大棚,开设几处旅游景点,兴办养猪场,建设草莓大棚和蔬菜大棚,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一切进展的非常顺利,几个月以后,村民们惊异地发现,蔬菜水果大棚变成了摇钱树,农家乐变成了聚宝盆。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的经济效益也在不断增长,这就相当于坐地收钱,月收入非常可观,很多外出打工的人纷纷回到家乡。很多村民发出了感慨:“今昔对比,生活水平真是冰火两重天!”
大家发自内心地感谢周老,把他誉为“神人”,只有岳丽称他为“当代愚公”。
(五)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村民们的腰包越鼓越大,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没有周老就没有今天。吃水不忘挖井人,于是大家私下里研究了几种可能,最后决定以股份制的形式分配收入,按照投资以及贡献的大小进行了层次的划分,当然周老的股份最大。虽然他没有直接对各种生意进行直接投资,但是他最先投入了巨额资产。
当大家对周老说出内心的想法之后,周老当即严辞拒绝:“我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怎么能以钱论高低。话又说回来,如果只是为了赚钱我肯定会留在上海继续发展。哪能回到这穷乡僻壤?我们治沙的目的就是为了向沙漠要效益,一切向前看而不是向钱看,现在你们心里清楚了吧?”
众人七嘴八舌,极力坚持股份制,周老拗不过,只能回答说:“好吧,暂且不说这事儿了,我们继续治理沙漠,等我们把沙漠中的绿洲面积增加到五十万亩的时候再谈这个话题,现在就此打住。”
治理五十万亩沙漠谈何容易!八年过去了,治理沙漠面积累计近十万亩,此时的周老已经是84岁高龄。尽管他年纪大,但他每天都和大家一样坚守在治沙一线。即将退休的周新被父亲的执着所感动,准备退休之后到这里来接班。
常言说,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周老在一次清理树枝的过程中不小心脚下一绊,当即跌倒在地。由于他年纪较大,体力恢复异常困难,这导致他再也没有站立起来。
事后大家来到了周老的出事现场,发现周老摔倒的地方是人为原因。由于生态环境恢复得极其顺利,伴随而来的就出现了诸多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兔子的数量急剧增长。兔子多了以后自然就招来了各种食肉动物,由于兔子的奔跑速度太快,食肉动物经常捕捉不到猎物,便开始在夜间偷猎家禽,村民对此感到担忧。有个别村民想出一个办法,他们偷偷的在食肉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布置了一些钢丝套,准备套住那些有害家禽的野物。但这次发生了意外,没有套住野物却把周老的脚套住了。
在病榻上静养两个月之后,周老的身体每况愈下。伴随着对绿色版图的无限憧憬和对亲人的不舍,周老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闻讯赶来的乡亲们自觉地排成两队,男人排成一队,长跪不起;女人排成一队,仰天长叹!天上的星星俯首如泣,林间的数木垂头致哀。
大漠起狂飙,林海掀巨浪。村民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完成周老的遗愿,与沙漠抗争,不屈不挠,让整个沙漠早日变成绿洲。”骑在人们头上的人们要把他摔垮,给人们做牛马的人们永远敬仰他。
遵照周老的遗嘱,大家把他的坟墓建在绿洲与沙漠的交界处,背靠绿洲,面向大漠。那就意味着周老的心态:“生前不能把所有的大漠转化为绿洲,死后也要看到大漠的面积在逐渐减少,直至它彻底消失。”
自此以后,周伟一共有四个名字。除了他的原名以外,另外三个名字分别是周老、当代愚公和大漠之神。其中叫得最响亮的还是最后一个,那就是大漠之神!
(全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