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枚标准软柿子,很难想象自己会说出“我立志成为一个自私的人”这样的话,因为这和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不符,也背离了我原本的自我要求。
记得北京刚开始推行公交车前门上车后门下车的时候,很多人不习惯,还是会随意地上下车。那时常听到司机师傅对此抱怨,甚至乘务员与乘客因此争吵。大家都习以为常,也没见有人特别去劝架。直到有一天,我听到了这样的对话。一口地道京片子的司机师傅,对着在关门最后时刻才挎着大包小包从后门拼命挤上车的大爷关切道“哎呦喂,没夹着您吧?这被夹一下可受不了,我这也看不见后门情况,多危险啊!您下次可得注意点儿,一定从前门上车,安全第一。”大叔憨笑地回应“下次一定注意”,还一路不住地解释道歉。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以此教育自己:试图说服别人的时候,一定要从对方的实际利益出发,而不是生搬硬套规章制度或者一味讲述自己的需求。
今天读到宣传产品要利用顾客自私的本能时,我又想到了那个场景,想到那时大叔摸头憨笑的局促表情。是啊,我们与生俱来带有自私的基因,但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更没有错。
从自己说起来,只有完整的自我意识才能帮助我们感受边界、建立联系,这当然包括自己的定位、能力、状态,个人利益和心理需求等。了解自己是个体生存的必要条件,而照顾自己是社交的的前提。
而在人际交往中,理解对方的需求是建立信任的有效方式。能把对方的需求精准地表达出来并引起共鸣,这就是优秀的商业广告逻辑。
自私不是教你奸,教你罔顾他人利益。相反地,本着自私的大原则,会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