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参加了一个研讨会,为期一天半的讨论,围绕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世界经验的历史审视。撇开会议具体内容不谈,只聊一聊自己的一些外围体会。
规则的重要性
周六会议分两个部分,上午的主旨演讲和下午的分论坛。不论主旨演讲还是各分论坛,每个部分均有十位左右学者要发言讲解,加上讨论茶歇,每位时间也就最多二十分钟。
上午组办方设定了时间限制,每人十五分钟,时间一过,会有专门的学生摇铃提示。讨论在这一规则下自然有序进行。
下午的讨论会没有设定严格的时间限制,氛围松散,加上主持人先生喜欢唠嗑。第一位学者讲完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小时十分钟,虽然主持人提醒后面的学者控制时间,但主持人在总结评价每位学者所讲内容时,完全把控不住,任意时间逃窜。
最后有三位报告人没有讲解,尽管他们都是或曾是主持人的学生。
圈内圈外,壁垒森严
自古以来,学派林立,文人相轻、老死不相往来。古代的文字狱到现代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残酷程度不亚于真实的刀光剑影。世界观、价值观、学术观点不是可以百家争鸣,而是本就是那个样子的,不然哪来的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
虽然人人岌岌可危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但我们依然可见学者之间,派系之间互相倾轧,严肃的学术讨论变成学术谩骂、变成人身攻击、甚至落井下石。
全球化时代,不应再学术封闭、闭门造车。学术活动,我们更多的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个民间的活动,要求的是思维的不断碰撞,而不能设置人为藩篱,阻断交流渠道。
基本价值观不清晰
人类的终极目标,终极价值是什么,国家至上还是个人至上,这些基本的价值观的不清晰禁锢了人们的思维。
没有一劳永逸的经济政策。政策是暂时的,是短期的,是相对的,只有利益诉求,不应加入过多的价值判断。
没有永远正确的国家利益,只有永远存在的幸福追求。国家,可以把它看成一个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组织,它不具有终极性。
有时候,可能只是使用的策略和看问题的视角不同,我们却要上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而且在非常重要的价值观问题上都不能达成一致甚至是和解。不得不让人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