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了,小明的妈妈在旁边喊着:宝宝,妈妈在这呢!
我听着觉着挺别扭,已经是小学生了,小明的妈妈还是习惯嗲声嗲气地叫小明“宝宝”,而小明呢,也习惯每天撒着娇跟妈妈提各种各样的要求。妈妈呢也是基本满足。偶尔没有满足,小明就会使性子,发很大的脾气。
老师说小明是个“妈宝男生”,而小明的妈妈却认为,她还小着呢,还是个宝宝呢。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称呼“宝宝”呢?
️ ️ 现在我们都管小孩子(主要是三岁前)叫宝宝,可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三岁以后大部分人会把他们称为“小朋友”甚至慢慢会转化为××同学,社会上对于孩子们的称呼大致如此,当然也会有一些人或者商业机构为了和孩子拉进距离显得亲切,把一些甚至学龄期的孩子称作“宝宝”或者“宝贝”。而在家庭里,长辈们对于小孩子的称呼就会比较微妙,豪迈一点的家长:直呼其大名了我有个别家长依然会“宝宝长,宝宝短”地叫着。孩子们呢,有的自主意识强的,会对这个称呼反感,觉着:我都这么大了,你还宝宝宝宝叫着,多不好意思,还有一些孩子却琢磨出门道了:凡事管我叫宝宝的,基本上是把我当宝宝对待的,我只要要求一出,肯定是有求必应。一声“宝宝要嘛!”+哭闹,简直就是杀手锏!
有一个女孩都已经是小学三年级了,整天娇滴滴的,一有要求就是“宝宝要嘛”脾气大,耐性小,最后爸爸妈妈只能无奈妥协,同学们对她的“宝宝”腔也极其反感,学习状态自然也不好,参加我们的夏令营时状况不断,于是我就板起脸和她谈话:没有谁会再把你当做“宝宝”了,你那样只能显得你的幼稚和可笑!后面的日子,她收敛了许多,人际关系明显好转了。不过话说回来,女生这样子倒还想得通,如果是一个男生老大不小的说一句“宝宝怎样怎样”,你浑身会不会起鸡皮疙瘩?我肯定会!
'现在 有一个词叫“妈宝男”,说的就是这么一群被妈妈口口声声叫出来的,宠出来的!长大了这只是一个巨婴而已!在家里你尽管可以“宝贝”你的宝宝,出了门,别人还有别人家的宝贝肯定不会“宝贝”你家的宝宝。后果就是,你家的宝宝,满心挫败,满身疲软,宅在家里,当起了依老、啃老的永远的宝宝!
我的建议就是,婴儿期以后,就不要再管孩子叫宝宝了,因为叫的多了,语言的暗示就是,我是宝宝嘛,我可以不做,我可以不会,我可以懒,我可以馋,我可以无理,我可以蛮横,你们不可以对我提大孩子,大人的要求!这些语言的暗示继而成为心理暗示,再成为行为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