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过一个悲伤的故事。
有一位父亲打猎回到家,在家看孩子的猎犬嘴角滴血出来迎接他。他冲进屋内,发现原本在床上的小婴儿不见了,地上一片狼藉,血迹斑斑。于是,他愤怒地冲着猎犬开了一枪,打中了猎犬的心脏。就在这时,床下传来了婴儿的哭声。后来,父亲在屋后发现了一头狼的尸体,这才后悔不迭。原来,忠实的猎犬奋力从狼嘴中救下小婴儿,它没能死在敌人手里,却被深爱的主人一枪毙命。
这个故事用一句成语总结,叫做:先入为主,装深沉的话,叫:证实倾向,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人们总是先对一个事情有看法,然后再找各种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我们来看故事中父亲的想法:一开始看到猎犬嘴角滴血,先入为主地怀疑猎犬了;等发现婴儿不见了,就觉得孩子出事了,是不是猎犬兽性大发,把孩子吃掉了;等看到地上的斑斑血迹,似乎更证实了自己的想法,猎犬真的把孩子吃掉了!于是,不需要再找什么理由,一枪毙了这该死的畜生!
其实,如果父亲冷静一点,就能发现他的想法有不少的错误:没有看见孩子的衣物和尸首,就不能证明孩子出事了。但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父亲是看不到也想不到这一点的。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会掉进“先入为主”或者叫做“证实倾向”的坑。
比如,某人知道雾霾有害后,整个冬天都坐在那里长吁短叹,怨天尤人。孩子咳嗽几声了,他就觉得是雾霾引起的;自己觉得心头闷得慌,雾霾引起的;父母年纪大,嗓子老有痰,雾霾引起的;本地又死了一个肺癌老人,雾霾引起的。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能与雾霾沾上边,他能用无数的事实来证明了雾霾确实有害这件事。
如果反过来呢?有人告诉他,雾霾有益健康,他也相信了。那么,吸了雾霾,孩子脸色红润了;吸了雾霾,父母身体强健,不感冒了;吸了雾霾,整个地区的发病率都下降了;甚至吸了雾霾,原来长了的肿瘤都消失了。他也能用无数的事实来证明雾霾有益这件事,岂不荒唐!
下面重点来了,我要送你一把梯子,帮助你克服先入为主的心理弊端,跳出火坑。
在我们对一件事情有了看法之后,总会下意识地找符合自己预期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看法,而选择忽略甚至讨厌那些不同的声音。
所以,这把梯子的名字叫做:听进不同的声音。我知道这样做令你不爽,但想想你的错误看法以及由此导致的后果,不爽似乎也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听到不同的声音,我们要学会问自己:为什么同一个问题,人家跟我的看法不一样?他是基于什么角度得出的结论?我的出发点以及结论有没有不正确的地方?他的观点有没有可取之处?
例如某人想开一个火锅店,因为他看到海底捞总是座无虚席,于是判断人们很喜欢吃火锅,开火锅店一定很赚钱。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他仔细研究了海底捞的菜单,店铺租金,人员工资等等成本,算下来真的有得赚。他还研究了同样的四川火锅店,好像也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可是,有人告诉他,光研究这些是没有用的,你看得见房租水电这些成本,看不见税费、卫生、食药监等等打点的成本;你只看见冬天火锅店爆满的情景,没注意夏天高温天气下火锅店萧条的景象;你只知道海底捞赚了大钱,到处开分店,没有看到其他四川火锅店开死一批又一批。
那人仔细想想,觉得人家说得有道理,开火锅店一定会赚钱的想法有些想当然。于是通过各种渠道多方了解开火锅店的可行性,咱们按下不表。
再进阶一点,我们可以自己质疑自己,让另一个自己来反对现在的结论。
比如你觉得生二胎很好,知道家里有两个孩子的好处,比如说两个孩子可以一起长大,互相陪伴,大孩子的东西小孩子可以用,这样环保不浪费,或者将来父母老去,两个孩子可以相互照应,他们赡养父母的负担也没有那么大等等。
但为了让我们的看法全面,避免先入为主的坑,我们可以设想有一个人来反对你的观点:生二胎有各种各样的坏处,这些坏处包括再生育一个孩子,妈妈又得耽误一两年,没有老人带孩子怎么办,多养育一个孩子花费得多一倍,精力也得多一辈,夫妻没有自己的时间,如果再生个儿子要建设银行,两个孩子将来打架争吵挺烦人,还要照顾大孩子的心理感受等等。
这样自己反驳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就全面立体了:生二胎不是说生就生的呀!要全方位权衡利弊,结合实际做出决定。
让我们用福尔摩斯的话来结尾吧:人如果不面对现实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而是先入为主,主观臆断,那么不知不觉中就会歪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