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女儿过生日,十周岁的生日,值得庆贺和回味的日子。家庭聚餐简单,老爸喝着自己的白酒,我在冰吧里找出几瓶红酒,找来找去没有特别喜欢的,又懒得去车库里拿。这时一瓶绘有丢勒《艾格妮丝》的红酒吸引了我,不记得这瓶酒是谁赠与,这瓶酒最让人舒服的也就这个了。这个酒口味很一般,所以就没有打开喝,留着做个留念吧。
好吧,现在我来介绍一下关于这幅画的故事。关于丢勒,简单说一下。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生于纽伦堡,德国最伟大的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这个年代,我第一反应就是丟勒和明朝的王阳明(1472-1529)处在同一时代。 丟勒和王阳明家庭条件都不错,从小就励志成为大师级别的人物。不过丟勒的身世稍微差一些,父亲作为当地一名金匠养活18个孩子,他和其哥哥都有绘画的天赋,但是他们深知父亲只能供一个上学,所以最终选择一个先去学习,一个去当矿工赚钱供养。为了补偿哥哥所做的牺牲,表达对哥哥的敬意,一天,丢勒下了很大的工夫把哥哥合起的粗糙的双手刻了下来。他把这幅伟大的作品简单地称为“双手”,然而,全世界的人都立刻敞开心扉,瞻仰这幅杰作,把这幅爱的作品重新命名为“祈祷之手”。
回到正题,丢勒从意大利学成归来发现家里多了这位叫自己“老公”的妻子,23岁的他和这位妻子一起呆了三个月就去威尼斯独自闯荡去了。这场在丢勒回到纽伦堡之前就安排好了的婚姻给丢勒带来了最显而易见的好处——200荷兰盾的嫁妆。200荷兰盾什么概念?丢勒在1512年花费了90荷兰盾买了一处花园,50荷兰盾则足够一个普通人家生活一年。
丢勒所作的艾格尼丝的画像,1495年,这是他们婚后一年。虽然艾格尼丝并没有对丢勒的光环起上多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桩婚姻奠定了丢勒经济上的基础。
丢勒的故事太多了。这中间还让我想起在美国大都汇博物馆中看到罗丹的雕塑展,真的过了把瘾,罗丹的雕塑太牛了,《上帝之手》无可否认让我想起丢勒。罗丹是以自己的手为原型,而丢勒是以哥哥的手为原型。其中意味各不相同,一个暗喻自己创世的手,一个感慨人生命运。
好,就聊这里吧!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