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双十二,学习小组里的伙伴们纷纷晒出购书清单,那高涨的热情迅速感染了我,回家路上就下载了当当app,准备在这个狂欢夜跟随偶像的脚步买买买。当到家坐在书桌前挑选想买的书籍时,却发现临时的书架上至少还有十几本未拆封的新书,理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反差让我购书的热情迅速冷却下来,我不由得反思自己,为啥买了那么多不想看的书?
其实这个话题并不成立。
从客观和环境上说,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小就阅读的习惯,独居的书房常燃沉香环境清幽,自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好学的孩子求知欲强,这些都应该是书读百遍的良好理由。
同时,作为一个金牛座男人,每次在书店都不是随性购书,买的每一本书籍基本上都是我反复斟酌,觉得有必要才下手。所以,不想看的书原则上我不太会买,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曾经想看的书买回家后就躺在书架上睡大觉呢?
我以为最真实的原因看不懂!
你肯定有这样的经历——看一段话看得云里雾里,翻来覆去地看又可能因为生词或诡异的翻译导致依然稀里糊涂,硬着头皮看下去吧——一页看完了以后在脑海中拷问自我:这厮到底讲了个啥?是我差到看不懂还是他根本没写清?
其实,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信息转化能力不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多年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见解。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都希望能跨领域的去了解更多的资讯,但却容易忽略自己的信息转化能力。有些畅销书确实很经典,但非通俗的一文水平和作者本身的文字表达能力不一样,他会让普通阅读者反复去看都味同嚼蜡。
举个简单的例子。
因为我是文科出身,不管是大部头还是中短篇,只要是小说类的书籍就特别中意,快速阅读也能理出故事主线,自己还常常很容易就被带入其中的情景,和书中的主人公一起离合悲欢。但对于科学类和技术类的书籍就完全找不到读书的逻辑,虽然硬着头皮一读再读,却因为信息转化能力很差,最终将这些书束之高阁。
还有关于佛经的书籍,最开始只是因为想静心买了金刚经来学习,可梵文汉译让我读起来像天书一样,直到有缘听到大师通俗的讲解完金刚经后,恍然大悟,现在随时随地翻开都能边读边感受。
不是我生得傻,不是他写得差,只是「看不懂」三字让喜悦的阅读变成了困意中的煎熬。所以信息转化能力通俗的讲就是你能读懂,因为能读懂才愿意继续读下去,才真正的感受到这本书的魅力。
教你一个方法,面对不太了解却不得不学习的书籍,先通过电子解读本让自己有所了解,然后再针对自身的需要进一步挑选需要购买,这样的读书效果会更大化。
所以,这个双十二,面对琳琅满目的促销,我挑那些读书会解读过的书籍,就算是弱项的管理和科学类,也尽可能地找那些符合我阅读习惯的,运用信息转化能力,真正让花在书上的钱变成知识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