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护地球,人人有责
孩子们喜欢看脑筋急转弯,更喜欢出个题考考大人们。每当大人们答不出来的时候,他们总是笑的咯咯的。当我看到这张图片的时候,我想,如果给孩子们出一道关于海马与棉棒的脑筋急转弯,孩子们会怎么脑洞大开的编故事呢?不过,平时这样联想的时候心中是温暖的。可是,这次不是,这幅图让人心中凉凉的。
这幅图是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网发表的图片,是摄影师在深海中拍摄的一张照片,提醒大家环境污染的程度。这张图会比原来看的过的南极企鹅,北极熊,印度贫民窟的污染更触动我,是因为
海马我知道,棉签我更知道,而且每天都在用,但是这两个小东西能够在大洋深处发生连接却是我想象不到的。
这张图能够常常提醒我:“爱护地球,人人有责”不是一句空话。
2.秩序决定安全感
2016年8月开始学习整理,至今已经两年多了。起因是实在难以忍受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每年5月和10月的换季大折腾了。
一口气买了10本左右的整理类书籍,有山下英子、近藤麻理惠......等很多日本知名整理专家的书籍,不就是收拾家务嘛,就把这当成一项技术来学。
结果没想到,从2016年10月一铺开摊子,将近两个月才收拾完,11月的时候,十个手指肚完全象砂纸一样,带着薄手套整理家务还把手弄成这个样子。不说扔了多少东西,A4纸大小的断舍离笔记本就记录了将近10页。
物品确实是有能量的。
从这次整理之后,之后的每次假期整理基本一天结束,而且家中物品非常有秩序感。找眼镜,找钥匙发生的摩擦几乎没有,因为几乎没有找不到的时候,也很少有出门忘记拿的时候。
而在此之前,因为这些生活小事发生的摩擦很多,浪费了多少时间成本和情绪成本,身处其中无法觉察,当脱离这样的生活模式的时候才觉察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是心智多么低下的一种行为。
从建立物品的秩序感之后,慢慢对信息的收纳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在2017年4月开始记录日志,坚持记录将近2年日志之后,对时间的流逝非常敏感,不只是对某项工作能够花费多长时间完成有了概念,而且对每个工作节点有了很清晰的意识。
因为知道要想很好地完成一项工作不容易,所以非常珍惜时间,再不为攒人情,凑摊子而纠结,因为知道你认识谁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自己需要有实力,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花在提升自己,打磨自己最有价值。
在不断整理日志的过程中,周总结、月总结、年度总结留下了工作的轨迹,常常反思,我做的事情目标清晰吗?可以量化吗?能够实现吗?现实吗?有没有实现的时间限制呢?这就进入了目标管理的阶段。
只要说时间管理,你一定听说过这个原则:
先把任务分为“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再把任务分为“紧急的”和“不紧急的”,然后挑选“重要的”而又“紧急的”的任务优先执行......
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实际执行效果并不好。为什么?因为你发现(或最终证明)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区分一项任务是否重要、是否紧急。所以,到头来,尽管别人告诉你的方法是对的,可是你操作起来却得不到期望的结果。
没错,问题出在我们身上。
比如,在职业女性面临事业和家庭的冲突时,表现出来的是时间不够用,但很有可能是因为家庭和事业在生活中的排序,也就是自己的价值体系出现冲突,而导致自己纠结于时间如何分配。这就是人生目标管理,也就是明确价值观的功课需要完成。
实际上我们真正需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我们自己。
从2016年8月至今,两年多来,我成长的轨迹基本就是沿着秩序力金字塔的顺序。一切的改变是从很小的生活习惯开始,然后养成新习惯。
而其实,秩序力是一个应该从童年就开始培养的生活能力。
两年来,这个轨迹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放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分享出来,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你也可以试试看是否可以优化自己的生活。
3.眼界即境界,视角决定格局
这幅图,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位置有不同职责,也有不同的视角。
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就教育来说,一个家长刚开始本能的关注于孩子出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通过学习有了成长之后,可能学会了多角度考虑问题,不再是二元对立思维,非黑即白,非对即错,有了容错的能力。
最后,当对教育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建立了自己的知识架构之后,就不会纠结于每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是跳出问题的框架之外来看待这个问题,会从“我到底要培养一个怎样的孩子?”来考虑整个教育问题,建立容错机制。
这幅图,也让我对一个问题的表述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4.风行全球40多年的家庭教育体系
在了解正面管教的心理学背景之前,它是被我严重低估的一套教育体系。这套体系升级了我的操作系统和信念系统。当我将所学用在教学中,我发现自己的内心更加平静,更能读懂孩子的世界,也有了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化解家长的焦虑并启发孩子热爱学习。
当过去的限制性信念被打碎,看待世界的方式得以更新,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行为变化。这些体验令我深刻体会到方法论的重要性和阿德勒心理学中的一个理念:改变行为的方式只有一种~改变信念系统。
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应该转向哪里?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纳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我想应该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
合上书,总结一下学习正面管教以来对我原有知识体系的更新和升级:
1.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念
2.和善而坚定
3.赢得合作
4.专注于解决问题
5.错误目的行为的信念
6.错误是学习的机会
从“知道”到“做到”还有很长的路,还需要持续的练习,实践和修正。从“做到”到“得到”需要持续内化,直到与自己融为一体。
改变的过程中,耐心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品质。
为什么这么多教育理论,唯独钟爱这套理论体系?因为它强调个人有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更强调对个体的尊重,更能赋予他人勇气和希望。
或许阿德勒心理学已不像心理学,而更像哲学。
5.冰山图
我又从另一个角度明白了为什么简.尼尔森博士说:如果你只是把正面管教当成一套工具,就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处理了冰山上面的行为,无论是用传统的方式还是正面管教的工具。
使用正面管教工具之后,我们可能在处理行为的同时也处理了感受,允许孩子感觉自己的感受(尽管刚开始是模仿,也许并不知道原因),此时是处理到了冰山图的第二层。
但实际所有工具使用的背后逻辑是要重塑我们和孩子的信念系统,也就是重塑一个人的心智模式,直达冰山的第三层。这是需要长期训练,因为信念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也许甚至不是一代人的问题。
所以,才有阿德勒说:改变一个人行为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改变他的信念系统,甚至是重塑家庭系统。
如此开来,无论对谁此事都是任重而道远。
人需要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优化自己的操作系统,建立全新的思维模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