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了,突然惊觉去日苦多,摆在眼前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考研?我想先去说一下我身边的状态。不爱学习的把大学当来放松的自始至终依然,成绩很好的一开始就抱着目标去一个更深的学习方向的一直在努力。那些成绩中等偏上,表现良好的这段时间就相当的纠结。有人终于意识到自己真的不擅长自己的专业,可能付出了同样的努力但就是实验的时候总是拿错烧杯,误差大,可能写报告时发现自己就是得不到满意的分数,可能思考时总是静不下来。有的人想要去好好学习完成自己的梦想,却好像之前丢了挺多又无从下手去补,有的人成绩很好却不想再去走学习这条路。慢慢发现,大学是一个把习惯和选择放大的地方,没有人像高中去督促着去做某件事,我们的微小的喜好差异都能在最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比如,有些人适合弄科研,擅长思考,但就是懒,因而最后也没有争取到做项目的机会,有些人很勤奋,很想要在学校里做到优秀,但性格的自卑或者懦弱让他做选择时不加思考,给自己招致很多不必要的活动,然后竹篮打水,有些人稳稳当当,食堂寝室教室三点一线,成绩不错,平常追追剧,刷刷微博,只要大差不差便挺知足,有些人便比较极端,爱过冒险的生活,什么新鲜的都想尝试,一会把学习当成重心,一会把社交活动当成重心.最后可能都不错,也可能都陷入死胡同。最终,到了大三了,所有的人都开始想一个问题,考研不?
考研的理由千万种,不考研的理由也有千万种,我们生活的环境导致了我们不同的选择,我能感受到一个明显的点就是家庭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身边有些人当开始准备考研了才发现考研需要的必备点都没有准备好,其实这些在高考后就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了,条件的家庭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在填志愿时千叮咛万嘱咐,条件一般的家庭只顾着凑学习费,上大学后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会给孩子必要的指点,而条件一般的家庭的学生很容易一个点没做好然后就陷入死循环,也容易走入偏执的道路,在大学里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条件一般家庭的学生很容易受讲座受演讲的感染,然后就抛头颅洒热血冲动去做出决定。条件好一点的家庭的孩子总显的沉稳的多。而在考研与否,前者的学生早早了解学校,了解专业,跟什么样的老师做什么样的项目能读自己复试有帮助。而后者的学生往往后知后觉。
大学里从来不缺努力的人,却缺方向感的人,人生也这样吧,但是,无论何时,不要停止前进,停止学习!